我母亲和公婆他们都是90岁左右。 以前也可以自由行动,人家说高寿有福气。 可是最近1年多,我公公数次120急救,一般住院小于10天。 家里还是传统想法,自己家人轮班。 一轮下来一家人疲惫。可是本次公公120进医院后已经30天了。
沿用老方法, 开始是婆婆白天 老公与小姑子轮值夜班,10天后大家都吃不消了。丈夫与小姑子的黑眼圈在夜灯下愈发深,婆婆的腰痛也需要每天更换药膏。
后来远隔大洋的儿子打电话说服奶奶同意请了护工。这样一家人可以有点喘息,从24小时值班改成每天早晨,中午,黄昏的探望,也有功夫做些营养餐了。
对退休有薪人员来说,住院的大部分费用是统筹的。 某些自费检查费用有些贵,但是也可以接受。
而对那些只有基本医保或没有医保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很大问题。 隔壁床的周大爷每天清晨都会对着收费单发怔, 几天后我听说老人出院是因为经济问题,虽然儿子愿意承担,而老父亲却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而坚持,甚至父子俩爆发了大争吵。 这幕哑剧让我想起苏州火车站那个佝偻的背影,那位攥着存折颤抖的老人,终究没能熬过"自费"二字的寒霜。
北大胡泳教授伺候阿尔茨海默症母亲数年的故事,被传为现代孝经。可鲜少有人看见他兄弟姐妹组成的"轮换矩阵",有护工,有经济,有姐姐放假轮换照顾等等, 这些就像看不见冰山沉在水下的巨大基座。
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超4000万,而养老院床位缺口如同银河般遥不可及。当80后独生子女们开始直面双亲衰老,"久病无孝子"的魔咒正在变成精准的数学预言。
“人生始于屎尿屁,终于屎尿屁”,这句话话糙理不糙。
健康养老与国家、社区的智慧养老设施以及服务将是我们未来的依靠。
医疗器械展厅里,智能轮椅划出优雅弧线;适老化社区样板间,感应夜灯温柔亮起。这些散落在生活褶皱里的科技星火,或许正在编织一张温柔的安全网。
窗外的香樟又飘落几片黄叶,但是依然翠绿挺然。
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在夹缝中寻找答案:既要守住病床前那盏不灭的灯,也要为生命最后的旅程备好尊严的行囊。当夕阳把病房染成金色,我忽然读懂护理站墙上那行小字:"养老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整个社会对生命的温柔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