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古人写荷的诗句数不胜数,正如春日少不了桃红柳绿的点缀,荷,恰似炎炎夏日里沁人心脾的一杯冷饮。
在我的家乡湖北,荷塘处处可见,是夏日里最寻常不过的,都不足以被称为风景。然而在贵州这个山多水少的地方,几乎很少见到荷塘。所以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张荷叶的照片,我便向他们打听这是哪里,答曰“十里荷廊”,位于距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一个村子。
今天下午,我跟老公都休息,于是决定带儿子去那里看看。天气有些阴晴不定,上午出了一会儿太阳,紧接着下了一阵雨。一点钟左右,雨停了,但是看看这不太明朗的天色,等会儿可能还有雨。我早已习惯这一日多变,反正不管出太阳还是下雨,都得带伞。
按照导航的指引,老公开了二十分钟左右,就顺利到达目的地。一阵风带着荷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今天星期天,来玩的人可真多,长得望不到尽头的荷塘就在公路旁边,因此公路两边都停满了车。
这是一个背靠着大山的村庄,由于上游有溪流,昔日低洼处的农田很容易被水淹没。现在开发成景旅游区,山脚修了两条崭新的公路,农田里种满了荷叶,荷塘中间修了两条便于观荷的木栈道。村民们在路边的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游人穿梭往来其间,时而跑过一辆辆观光马车,马脖子上挂着叮咚作响的铃铛,好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我跟老公想走荷塘中间那条窄窄的木桥,好近距离看看荷花荷叶。儿子怕掉进水里,拉着我们走教宽的马车道。他看到别的小孩把摘下的荷叶当帽子戴,就要爸爸给他也摘一片。靠近道路边上的荷叶比较倒霉,都被游客摘走了,只剩下一根根茎。我们正在讨论要不要摘荷叶时,雨又下起来了。我撑起了手中的晴雨伞,儿子跟我走在一起。出门时我给老公也带了一把伞,停好车后,他懒得拿伞,这会儿只好做个没素质的游客,摘了一大片荷叶顶在头上当雨伞。
我们继续前行,雨中观荷也别有一番滋味。一颗颗小水珠落在荷叶上,很快汇聚成一大颗,荷叶随风摇摆,水珠便在其间蹦上跳下,一会儿分散成几瓣,一会儿又抱成一团。有时荷叶嫌它们太淘气,干脆猛地一甩,把它们丢进身下的水里。
漫步于一片片碧绿的荷叶之间,不时还能发现一朵朵粉红的荷花,它们大多高挑又苗条,很高傲地,或者含羞低着头,不肯让人一览全貌。莲蓬也有不少,我很疑惑,走了好远,都没有看到一个村民卖莲蓬。
本来以为这阵雨会像中午那样点到即止,没想到越下越大,老公光靠一片荷叶已经顶不住了,我们只好坐到一处小吃摊的帐篷下避雨。帐篷边有雨水集起的小水坑,儿子拿着一根小棍,在水坑边的泥巴地上画呀、挖呀,玩得兴致盎然。半小时过去了,眼看雨没有停的意思,很多游人都起身离开,老公撑着我的伞去开车,让我们在这儿等着他。
他走了大概十分钟,雨渐渐小了,儿子拍拍手说玩好了。我们便沿着公路慢慢往回走,边走边看路边的荷叶和向日葵。不一会儿,跟老公回合,看看时间才四点钟,我们决定继续沿着公路往前开,看看荷塘的尽头在哪里。“十里荷廊”果然名不虚传,应该不只十里长。我们慢慢往前开着,看到有观光栈道和游人的地方,便把车停在路边,下去走走看看。
最好玩的一处是被我称为“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两三栋白墙黑瓦的民居,背倚青山,面朝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有鸭子戏水,有农夫垂钓。溪中每隔半米就有一个石墩,我牵着儿子在石墩上跳跃前进。起初他非常害怕掉进水里,待顺利走过一遍后,他兴奋地要求我带他再走一遍,还对中间那座摇摇欲坠的竹桥情有独钟。
老公发现了一种熟悉的水草,茎秆中间是空的,摘来一段,掐头去尾,放进嘴里一吹,竟发出“呜呜”的声音,他说小时候经常把这种草当哨子吹着玩。儿子感到非常新鲜,抢过“草哨子”,鼓起腮帮子吹,“哇!我吹响了!妈妈,你也试试吧!”他递到我嘴边,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只好任由他们嘲笑。
雨停后,天朗气清,这个黄昏让人感觉非常地惬意,微风拂面,有丝丝凉意。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玩到六点多,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