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下班,夜色已临,华灯初上.走到自家楼下,习惯性地抬头望着窗户,黑糊糊一片,两个阳面的卧室都没开灯.
要是往常这个时候,儿子已经放学回来了.或许换上家居服,边泡脚,边看书;或许搬个小凳,靠着厨房热腾腾的暖气片,手里拿着个苹果,一边吃,一边和他爸聊今天上学趣事.然后在我爽朗的"我回来啦"叫声中,父子俩一齐从厨房探出头来,乐呵呵地看着我.
今天,没有.
我开门后,还是爽朗地说:"我回来啦!"老公扭过头来,笑着看我.
我知道,儿子这周去学农,离家一周,和同学老师一起过集体生活.
尽管这是第三次,儿子离开家.但是,我俩还是不适应.没有了儿子的吵闹,饭桌上没有父子俩的唇枪舌剑,家里冷清了许多.
大约到了晚上八点多,家长群开始燥动起来了."哎,桂老师怎么还不发照片?" "现在,正是上自习的时候,哪有时间发.再等等吧."多数没说话的家长,其实也在同步看着群内动静,深怕错过一句话.
看来,天下父母是一样的.娃在家,每天作业,游戏,睡觉,挨个儿催.哪一个家长不累,哪一个家长不烦.以至于前一阵子,流传的让亲家辅导作业的微信,大家乐此不彼.
可今天,不用催,也不用辅导了,家长又不适应了.
究竟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还是我们家长离不开孩子.
晚饭后,老公原打算看书。我从百度网盘找到<心灵捕手>,推荐他看.每天陪伴孩子,不容易,今天轻松一会儿吧.这部1997的美国经典电影,带着心理学的味儿,对我们了解孩子,有帮助.
周二上午,忙乎完之后,打开微信,班级群里热闹起来了.桂老师发来孩子们的照片,有孩子们在地里拔萝卜,有宿舍床铺,有晚上自习,还有孩子们在公路上拉练.......


家长们想孩子的心,一下得到满足,纷纷留言调侃.大部分孩子穿着统一的迷彩服.看着照片,很难找到自己孩子.我把照片放大,一点一点细看,能尽可能多地看些孩子,找到儿子.
这几天,气温骤降.儿子的冲锋衣已小,冬天的羽绒服又有点厚,走的时候,只好仍穿着薄的羽绒服.儿子当时说,没事,如果冷,我会把两个毛衣都穿上去.
今天上午,下雪了.有的家长真的给孩子送棉衣.我也有过此想法,老公不同意.孩子离开我们,是最好的锻炼,冻不会的.是的,有时候,我们家长的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孩子没机会做他自己.而我们家长反倒责怪孩子,没责任心,自理能力不好.你给他机会了吗?
这几天,孩子没在眼前,安静地想了想教子路上的种种。吃饭时,常和老公讨论,儿子的成长变化很大,我们需要做的很多.在教育路上,我们是刚刚起步.
昨天听微课,两句话很有启发.一个"我们为孩子的身份,能力,行为所贴怎样的标签,是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及做出改变的关键所在”.比如看到孩子玩游戏,想提醒他结束.以前,我会说,玩得差不多,到时间了.我知道儿子是学习后调节.运用"硬币法",可以这么说,儿子,你学习后放松,现在调节得差不多了吧.开始,可能会很笨拙,假以时日,会越来越熟练.
硬币法:第一步当孩子出现了一个你认为不恰当的行为,马上想到硬币。大家都是很喜欢硬币的两面,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就把孩子当下的行为看成是硬币的一面,第二步想象硬币翻过来了,找到这个不当行为的另一面是什么,第三步就用另一面滴新标签来替换旧的标签。第四步强化新标签及正向有效的行为。
还有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发生时,正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契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家长应该承担50%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