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看似忙,其实是又盲又茫。
8月2日晚,李文星的双胞胎妹妹李文月发了一篇名为《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兄妹》的文章, 她讲到自己从小是哥哥的跟屁虫,而哥哥从小就让着她,李文星唯一一次欺负她,还挨了父亲的棍棒。
“哥,月儿不怪你,月儿希望你再欺负妹妹一次”,双胞胎妹妹李文月在文中呼唤。
看到李文星的报道,我心情超级差。一个农村娃,10多年寒窗苦读,考上了985学校,想着毕业后施展抱负,在北京的地下室疯狂地找工作。
面对石沉大海的简历、电话那头父母的叹息声,他带着对招聘平台的天然信任感,去到一家给他抛橄榄枝的企业面试,结果误入传销机构被人身监禁。因为不愿意骗人,最后在一处小水塘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临近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大多都有踏入社会的焦虑感。一旦人处于长期找工作的状态,就像是溺水,看到救命稻草就想抓住,很容易掉入陷阱。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二十多岁的人时常觉得前方无路可走。所以,他们看似忙,其实是又盲又茫。
这个社会总是在告诉我们:年轻人要多吃苦,实习生要帮老板带盒饭,越来越多的励志故事鼓励着我们努力赚钱,这也使得大学生们一出校园,就迫不及待地涌入职场,幻想着用最快的速度出人头地。然而现实却是供给需求错位,年年都成史上最难就业年。
最令人害怕的是,互联网催生的新产业蔓延整个世界,但是落后于网络的监督和监管,始终威胁着无知的人们。
如果不是魏则西生病上网搜索医院,你不会知道,放在网站首页的信息不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如果不是徐玉玉同学信息被泄露,学费被骗光,你不会知道,个人信息正在网上被自由地买卖;
如果不是李文星通过网上求职投递简历,误入传销,你不会知道,招聘平台能不对入驻公司进行审核。
心理学上催眠的概念,是运用心理暗示和受术者潜意识沟通的技术,施术者会用一些正面的催眠暗示替换受术者原有的负面信息,从而让受术者能够产生和原有不同的状态。
催眠的效果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催眠师的素质和技能要高;二是被催眠者受暗示性较强,对催眠术持信任态度。催眠的一个应用就是洗脑,所谓洗脑,就是在外部信息干扰下替换当事人原有思想,并且使其内化的一个过程。
被操纵者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中,别人用这套逻辑对待他,他也会理直气壮地对别人。最后,这种思维方式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也就很难走出来了。
另外,传销心理学和成功学是一对难兄难弟,没有成功学帮助传销心理学抓住人们求富心切的心理,又如何让人们感觉只有这份事业才能实现理想。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往往高估人格的影响而低估情境的作用。人们往往去谴责个体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认为那些人都是想不劳而获。这种观点不论正确与否,至少忽略了情境因素。
服从权威
米尔格拉姆的经典电击实验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示了人性中懦弱的一面。我们服从权威,在权威的要求下完成了一个个骇人听闻的举动——伤害无辜的人也在所不惜。
传销组织没有要求成员去伤害别人,相反,他们对组织内部成员确实许下了无比美好的愿景,要求他们一步步完成,并且带领身边的亲朋好友共同致富。可见,在这种条件下服从权威是有利于个体的。
从众心理
一开始你认为完成某件事情是愚蠢的,可当周围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你是坚持自己的主见不改变还是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照做?很多在电梯中秘密进行的小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无论这个行为看起来多么可笑,很多人还是依照着完成了。作为观众的我们忍俊不禁,可是想想,如果身处电梯当中,我们又会如何呢?
去个性化
传销组织所抽象出来的情境实质上是津巴多监狱实验:组织成员被关在一起,同吃同住,肝胆相照,每天完成大量任务,上课、宣讲,慷慨激昂,斗志满满。
加入传销组织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也不需要去思考,他们所做的就是完成上线交办的任务,或者说完成角色所赋予的使命——圈更多的人加入行业。所谓的去个性化,就是你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你的行为。
认知失调
传销组织往往结构严密,对于成员来说,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一旦进入,要经过重重训练。这其实是有意为之。研究发现,在进入某个组织之前,条件越是严苛,人们对于组织的依赖感、归属感越强;相反,要是某个团体是非常松散的,管理也不严格,人们反而觉得这样的组织对他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
在茫茫人海中,有那么特定的一小部分易受骗的群体,表面上是因为贪欲蒙蔽了理智,容易被我们诟病。但真实原因是,他们辨别真假的能力不合格。这部分受骗群体由于受教育水平、阅历、知识面等相关因素,轻信一些看似合理的信息,他们表达了信任之后,便会顺着诱骗信息的引导而行。
有人说,传销里的人都是受害者,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误入了歧途。确实,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组织者,他们的心里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
《杀鹌鹑的少女》里有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努力不难,难的是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很久以前,我们以为熬过高考就好了。可后来才知道,人生的考试一场接一场,一场比一场激烈。
我们不能避免天灾的不测和人事的局限,但可以用谨慎躲避骗子的套路。说到底,我们终究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那群只想着损人利己的坏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