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热文(对不起,我们不招二本大学的学生),瞬间也想到了我自己二本本科毕业去找工作听宣讲会同样类似的遭遇,也又想到我小表弟今年报考大学的事情。
01
我本科当时也是个二本院校,还不在省会城市,电子信息专业,当时还算蛮热门的专业,可是学校在一个连火车站都没有的地儿,相关公司都不愿意去学校招人,所以当时我想找工作得自己去跑。
后来和好基友买了汽车票,带着简历自己一些乱七八糟的证书杀到了武汉。在网上查武汉各高校的双选会消息,然后带着简历去跑各种双选会。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武汉大学的一场宣讲会,BYD公司的宣讲会,记得当时HR在台上一番催牛逼之后就是收简历的环节,我想来都来了投一份简历也没啥,谁知道台上HR继续补充到:我们公司只招一本211院校的学生,其它学校的就不要浪费简历了。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和好基友头也不回的就撤了。还有几次双选会记得有些HR直接就说没听过我们学校,那轻蔑的表情,哥们至今仍然记得。
后来上研究生的学校是985院校,二年级我就开始在外面公司实习了,三年级毕业之前那会我也去跑双选会,想自己再找找,毕竟现在机会比本科毕业那会多多了。
记得当时是去隔壁学校的宣讲会,某国企的招聘宣讲,完了之后同样进去收简历流程。我当然又去交简历了,当我把简历递给HR后她火速扫了一眼然后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们要求本科也必须是211/985院校的,这是硬性指标。我回了句:哦,你们这是要求必须原装的是吧。哥们仿佛又看到了那同样的表情,不行就撤呗,毕竟那时对国企本就不感冒。
两次类似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对于一个读书走出来的大学生,学校还是非常重要,是一块敲门砖。至于原因我觉得有3点:
① 中国大学本身就划分了等级,自从你踏进 就打上了看不到的标签。换句话说你就是再厉害也不过是个二本三本院校的。
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985/211院校和一般院校国家给到的教育经费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自然学校能提供的学习条件也就有了差距。就比如工科类的各种实验室就不是随便哪个学校都有的,还有一些实际动手的科研项目,一般院校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这就最终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这里我说的都是大概率事件。
③公司花钱招聘当然想大概率招到整体综合素质更好的学生,谁叫别人是甲方呢。
02
今年我一个表弟参加高考,分数刚好过重本分数线,打电话让我帮忙参考一下学校。我心想虽然分数比较尴尬,但是在武汉选个好点的二本学校应该不成问题。后来我上网一查,尼玛傻眼了,当年那些好点的二本院校现在全部都在一本招生了,而且分数要求也比较高。思来想去,他又不想复读,最终去了个外省的二本学校。
现状就是这样,竞争只会越来越残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的压力也只会越来越大。
30年前可能所有人的起点都差不多,所以也没啥可焦虑的。现在的时代是人与人的起点有可能都差了几辈人的辛苦努力,所以后面的人要想再跳出自己所处的层级会越来越难,不是任何时代都有逆袭的机会的。这就和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以前游戏封顶10级,现在游戏100级不封顶,关键有人一开始可能就是100级了。
03
回到我们开始的话题,难道说非重本的学生就此生无望了么?当然不是。直路走不通,曲线救国还是可以的。比如我们可以去考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3年,会增值不少。再比如可以先找个公司干着,工作个几年积累点经验了再往好公司跳槽。岁月亏待不了你的努力的。
其实真正工作里面你就会发现敲门砖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你有多大能耐。能不能为公司解决问题,为公司创造价值。能力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怀才不遇在现在来说就是个伪命题,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04
所以呢,走出校门就应该把身上所有的标签都忘掉,忘记的一干二净才好。二本三本211 985都呵呵一笑泯恩仇吧,以后指不定谁比谁厉害呢。
个人觉得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