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我有个习惯,要写点什么,为孩子,为自己……
但九月一日网课后,构思两天,我只敲出来一句话:若心中波澜不惊,将再无法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
今天是返校日,在班级的开学典礼上,我们提到,要不要给教室升级改名?突然忆起三年前,
我很勇敢地选择拥有了一间小学教室……
海子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三年前,站在那间崭新的教室里,我心潮澎湃:我一定要给你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个独特的名字,一个意蕴深刻的名字。
于是,我描绘着一幅蓝图,带着对这间教室的愿景,“水滴教室”诞生了。
我期待着稚嫩的孩子们,能在课程的浸润下,在岁月的驯养里,拥有一颗如水般柔软的心,敏感的感受世界,热烈地拥抱每一份美好。同时,我等待着在某一个成熟的时机,稚气渺小的小水滴们以日以夜,水滴石穿,不急不躁地蜕变成“溪流”甚至“大海”。
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水滴教室”并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它是我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我们不断地以阅读、以生活故事为契机,赋予它生命力以及更为丰富的内涵。
按照三年前的计划,会根据孩子生命成长的速度和状态,变更我们的教室命名。从时间上看,今天升入六年级,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并且与三年前相比每个孩子都已在不同方面展现出光芒。或许,是时候“升级”。但是我却犹豫了。
我常觉得,在我们的课程里常常提到的“编织”“驯养”……是老师先被浸润,然后用热情和热爱濡染孩子,因此在对课程的践行方面,我是带有主观性的。从现状来看,这三年来对全人之美的践行有很多缺憾,并未达成我对自己以及孩子的预期。
比如,此刻的我,仍是三年前的“水滴老师”,而不能称之为“溪流老师”。
除此之外,我更期待教室命名不仅仅是一个愿景,而是水到渠成的“活出来”,以该有的姿态,成长成为期待的样子。隆重的方式,恰当的时机,呼之欲出的新名字,那样,一切才刚刚好~
一年后小学毕业,十年后大学毕业,这一颗颗水滴将流向哪里?是栖居叶下,是流入涓涓细流,还是涌入广袤大海?这都取决于当下的努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开学典礼时说:
现在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活跃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
当下的你们,是最好的年华,活泼泼的生命,满是憧憬的成长。
未来不可知,但,未来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