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得知《小偷家族》定档于8月3日时,很兴奋,一早就将其列进必看影片单中。毕竟,是枝裕和是我很喜欢的导演。
昨天周末,便抽空去看,有点晚,但好电影从来不怕晚。同是枝过往的大多数片子一样,《小偷家族》依然立足于家庭,而家庭依然有所缺失,只不过这一次指向的不是死亡导致的人员缺失,而是我们看得更重的——血缘的缺失。
闹市之外,逼仄之间,一家六口人,每天依靠着“父亲”和“儿子”从超市货架上偷窃食物、日用品,来维持家庭的生存,日子艰难但其乐融融。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似乎除了行为上的不齿,其他无可指摘。
但电影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家庭里每个人都不存在血缘关系,且和睦的表象构建在“互利”的契约精神之上。
夫妇收养弃儿,是出于对自己没有子女的补偿,赡养奶奶则是觊觎其退休金;亚纪对于家庭尤其是奶奶的眷恋,源于对原生家庭的怨恨;奶奶围拢所有人,是担心孤独终老……
每个人精打细算着自己的付出,又被冥冥之中催生的情感所牵绊。表面上看是偷窃维持了家庭的生存,实际上是每一个人,都从这个家庭里窃取爱和温暖,化作个体生存的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亲情之外,人情和道义无限放大,“小偷家族”颠覆惯常认知,却始终没有打破传统的“爱”的边界线。如果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大家心照不宣地目送这份情感的延续,那么它充其量就是部普通片子。
但是枝裕和终究是是枝裕和。他一手创造了“小偷家族”,也一手毁灭了“小偷家族”。他让我们看到没有血缘也能成家,也能有爱,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虚假关系不是个体幸福的归宿,它的存在需要付出代价,它的维系需要一定前提。
于是影片到了后半程,平静悠扬的缓慢调子急转而下,奶奶的逝去,祥太的觉醒,妈妈的入狱,由里重回弃儿,脆弱的真情破灭了,小偷家族离散了。
是枝裕和通过这种荒诞的都市传说,强调了家庭本身是一种幻觉,血浓于水不是其存在的唯一,有时候种种意料不到的供给,也能让情感互换出光亮。
同时又不否认这种情感的薄弱,在利益的制衡被打破后,它就像奶奶脚上的老人斑,即使掩上沙子,也无法阻挡死亡的到来。
在这部电影中,有个镜头我极其喜欢:一家人在屋檐下看烟花,但画面里并没有烟花,他们看到了,我们没看到。这是属于小偷家族的美好,很私人。但也是小偷家族的悲哀。所谓港湾情结,不过一场烟花效应,转瞬即逝。
了不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