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彼岸君是早就蠢蠢欲动想写这个系列了。因为家里三岁半小女儿一枚,平时一般隔周就带她去图书馆“补粮”——借一些大图画书回来给她读,本来只是要给她换换口味。家里的书虽然多,放在那里久了就失去新鲜感了。后来发现,借回来的很多书,彼岸君在读的过程中也被深深吸引到了,虽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故事有点无聊,甚至有点恐怖(比如一条小鱼偷了一条大鱼的帽子被吃掉的故事),但大多都是舒服的故事——有些很暖心,有些很俏皮,有些单纯是音律游戏,都很讨小孩子的喜欢。
有些呢,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故事,但一经琢磨,觉得颇有深意。这次就想写的这么几本。
阅读就是潜移默化的灌输,我们就来看一看老美的故事书是怎么“洗脑”的吧。
You are (Not) Small, 作者Anna Kang, 内容讲的是一群状似熊又状似怪物公司里的怪物的长毛动物(就叫它“长毛怪”算了)遇见彼此的故事。
小长毛怪遇到了大长毛怪,一个说“是你太大了”,一个说“是你太小了”,谁都不服谁。
为了解决这场纷争,各人抬出自己的群体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然而,“更大”和 “更小”的长毛怪纷纷出现,大小长毛怪们终于不再坚持,高高兴兴一起离去。
书吸引人之处,很大一部分功劳是里图画得尤其可爱——长毛怪毛茸茸的样子很有质感。如果说有主旨的话,我认为说的是,主观感受不能替代客观标准。但是人却经常从自己出发,来判断人的判断别人的样子。听起来很像我们中国原产的故事“小马过河”吧,不过这个故事更简单,也更直接。
不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来下判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超乎想象的难。 就像大小长毛怪一样,一旦通过数量庞大的同类确认了自己所为的“客观”之后,下判断的时候会更加无所顾忌。
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像故事中“更大”和“更小”长毛怪出现这种“铁证如山”的时刻。那些固执的坚持,靠什么来打破?
在我们说尊重Diversity以及不对不了解的人和事物滥用判断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说另一点——那就是,我们其实不需要依赖辨认“同类”,也可以获得安全感。
当局者迷,Don’t Judge——是我女儿这本书教我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