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对我的帮助与启发(中)

(一)学好语文,数学也会变好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遇到了数学学习的第一个瓶颈,不会解应用题,屡屡失分。老师也着急,“怎么其他人听懂了,你就还没有听懂呢?”
但神奇的是,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我突然就开窍了。那个过程挺神奇的,就是之前不懂的东西一下子就懂了,以前不知所云的应用题,后来解起来轻轻松。
我是到了大概五年级的时候,才大致知道原因。也是因为五年级突然迎来数学难度的加剧,满分选手越来越少,但我仍然学得比较轻松时,我再次思考了原因。
简单来说,是我熟练掌握了拆解应用题的诀窍——也就是如何分拆每一句话抓住要点,以及如何将要点转换成数学符号。
以这道题为例:“如果从第一筐拿出9个放到第二筐,两筐苹果个数相等,那一开始第一筐苹果比第二筐苹果多多少个?”
在没有开窍之前,我会认为是9个;但开窍以后,我会先把第一句话断成两句话,也就是第一筐减少9个,第二筐增加了9个;题目问的是一开始的情况,那也就是18个。
说白了,还是语文阅读的问题。而刚好三年级的时候,我也同步开始练习写日记,大概写了有两本练习本之后吧,我对阅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开窍的节点,刚好差不多就在我写完一本多日记本的时候。
另外,我也从阅读中找到了“怎么其他人听懂了,你就还没有听懂呢?”的答案,《小博士百科全书》告诉我,脑袋是需要发育的,与年龄大小高度相关。彼时,我在班上入学年龄偏小,虽然仅仅跟其他同学就几个月的差距,但已经足够造成了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了。
(二)抽象能力的建立

第二个回忆更加刻骨铭心,因为我当时产生了很强烈的疑问。
那是在初一刚学代数的时候,有这么一类题,“如果a=1,b=2,请问a+b =?”
我当时就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直接算1+2=3不好吗?”
我的数学老师是个非常严厉的人,我问完这个问题就后悔了。但意外的是,他当时没有批评我。而是表扬我有充分的思考,但他也没有告诉我答案,只是很神秘地说,“你早晚会知道的。”
后来是到半年后,又或者一年后,我们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才理解到当时训练的用途——锻炼我们的抽象思维。
还是拿题为例,“有两筐苹果,如果从第一筐拿出9个放入第二筐,则两筐苹果的个数相等,如果从第二筐拿出12个苹果放入第一筐,则第一筐的个数等于第二筐的2倍,原来每筐苹果各有多少个?”
这道题如果放在小学,那是奥赛的水平,这里面好几个弯,既不容易理解,又很容易放错。
首先,第一句话,因为从第一筐拿出9个放入第二筐,则两筐苹果的个数相等,知道了第一筐比第二筐多18个
第二句话,是另外的假设,与假设一没有关系,又因为从第二筐拿出12个苹果放入第一筐
那么第一筐比第二筐多:18(本身就多了18个苹果)+12÷1/2=42个,所以此刻,第一筐比第二筐多了1倍,所以第二筐此刻42个,第一个84个,还原最开始的场景:
第二筐:84-12=72
第一筐:42+12=64
按照这个思路,我刚刚果然算错了……这个对抽象的要求太高了。
但如果用二元一次方程,简直不能更容易。
原来第一筐x个,第一筐y个
X-9=y+9
X+12=(y-12)*2
直接一解答,结束。
(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