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4夜读《中庸》

所有的阅读都是误读。我的也是。

在研读《论语》之初,我就将它定位于一本“弟子之书”,是孔子教育弟子的语录集,这种阅读视角使我的解读过程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同时带来局限性。《论语》经过两千年后世不断解读,不断赋予它深层次的全新含义,也不断被误读和过度解读。学究理论气息过重,遮蔽了《论语》的实用性,这种方法为我所不取。我是坚定的实践论者。

如果我们不能假设《论语》是一部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做事,做官的教科书,解读在起点就有跑偏的危险。当然本着各取所需的目标去读《论语》,只要能从书中悟到道理,学到智慧,结果是一样的。《中庸》中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不管是天生智商聪慧,后天勤奋学习,还是经历世事领悟,达到智慧的目的是一致的。

作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不是在解读先祖的著作时也有同样的困惑,不得而知。每个历史时代,后世儒家弟子都在结合当世当时,不断地从《论语》中获得启迪。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似乎可以作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水岭,新生与旧有的语言文字之间出现隔膜,汉字被赋予更加崭新,更加多层的含义,让今人在阅读古代典籍时不可避免地陷入误读,而一切有意义的阅读,都由误读产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幼时上学,老师时常引用名言警句,其中有“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或者“学问是枯藤上结出的甜瓜”来教导学生,如今看来,所谓学问的根和果,是指过程和目标。在接受需要反复练习,深度理解才能认知的信息时,比如一个艰深的力学定律,一道枯燥的高等数学题,人出于惰性的天性,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是逃避的。但是,一旦通过艰苦学习,认知和掌握了信息的本质,进而运用到实际中,就像学会使用镰刀,使用厨具,能够熟练收割庄稼和制作饭菜时,知识通过运用创造出物质,并创造出愉快的意志,此时才能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人不能没有信仰,就像学习不能没有目的。没有功用,没有实用,不能创造物质并创造精神愉悦的学习,注定是痛苦的。

在学习的起点与目标之间,有着漫长的转化过程,作为老师的孔子,和如今的老师一样,试图通过描绘一个由知识带来的美好未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循循善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学习有什么用?”人类在学习之初,从来没有放弃追问。

柏拉图有个学生叫欧几里得,把前人的数学成果加以系统整理总结,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把建立在一些公理之上的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为一个严整的体系。写出著名的《几何原本》。

几何,多么枯燥难懂,基础科学与现实社会功用相去何止万里?于是,一个学生不解地问他,“老师,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得叫仆人拿出三个铜板给那位弟子,说你能从知识中获得的实利,仅仅值这三个铜板。

我想,孔子的弟子,一定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的孔子必须回答,但他没有像欧几里得那样羞辱学生,他要告诉弟子的是,怎样的学习,才能收获成就和快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飞铲阅读 178评论 1 0
  • 温和通胀,流动性紧缩,短期利好债市,长期呢?睡了明天再说
    理小静阅读 168评论 0 0
  • 就这样,慢慢地七十天了。感觉像是过了一个轮回,就这样,我在简书3个多月,日记写了两个多月。没坚持过什么,能坚持的都...
    世俗凡人阅读 323评论 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