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读《史记》,除了一些名篇,其他的印象几乎为零了。这几天读《古文观止》中选的《史记》篇目,突然发现了另一个司马迁,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司马迁。他不再是写出千古史书的那个文学家、史学家。而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提问者。说他接地气,是因为我发现,他的很多疑问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有的疑问。
比如,他在《外戚世家序》里谈夫妻之间的关系,他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即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夫妻之间的爱太重要了,君王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夫妻之间的爱其他任何情感所无法取代的,这让我想到了柏拉图的《会饮篇》,人其实都是被一分为二的,所以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这样重要的情感,却总会有各种遗憾,比如有的人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有的人收获了夫妻之爱,却难以拥有爱的结晶,而有的人有了孩子去延续,却不能白头偕老,除了用“命”解释,真的没办法说清楚,世界上说不清楚的、不能完全顺随心意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事,真的不是你努力、你吃苦就可以改变的。
又如,他在《伯夷列传》里谈名声传扬的问题,他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一个人的才华固然是根本,但时运也非常重要,只有才华而没有名人提携,使得命途多舛的古人还少吗?贾谊、王勃、李白……更不要说民间百姓了。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干谒诗词,以前还有点鄙视他们这种行为,总觉得有阿谀奉承之嫌,不配君子的清高作风,现在再看,就很能理解了,今天,看很多大家的简介,都喜欢标明师从某某某(这个专业领域的大咖级人物),写的书也都喜欢让大咖作序。这都和司马迁的感叹是一个道理吧。
再如,他在《货殖列传序》里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他说:“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这不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人富而仁义附焉”,我想足够解释为何很多国家贫民窟治安秩序混乱不堪了。虽然还有句话叫“为富不仁”,但不能否认的是,经济越繁荣、物质越富足,文明也才能越有力量。
司马迁还有很多疑问,大大小小,千奇百怪,都是他在生活和读书中的思考,我想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