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学毕业,本来有留在市里的机会,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回密云。
或许是害怕自己接受不了北京的挑战,或许是因为在北京的生活真的很苦,也或许是想留在爸爸妈妈身边。所以当时没有经过太多挣扎就回来了。
可是当我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的这个决定多么合适。我是那种有点小想法也愿意去拼的人,但是我又拒绝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压的环境。所以回到这个节奏慢的地方,尚有喘息和追寻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每天读读书,写写东西,偶尔停下来思考人生,才发现原来我对这个地方爱的深沉。因为这里有家人和朋友,因为这里有很多我爱和爱我的人。因为这里有我最在乎的爸爸妈妈。
周末我会和小时候的姐姐约在一起吃饭看电影,还能让弟弟帮忙练字帖,偶尔和亲人聚在一起,才真切地感受到不经意间得到了那么多关照和帮助。
也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亲人在的地方真的是天堂。在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身边,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感觉。会自由地表达想与不想,会任性地选择拼搏退缩。虽然这样成长或许很慢,但我喜欢细水长流地积聚能量。
今天听课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因为水在向下流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积聚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消极,最终却能收获积极的力量。而人如果一味地只追求向上,没有扎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力量,就会缺少生命之源。如此想来,回来可能并不是熵的力量,反而是潜意识的指引。
回来反而更容易积聚力量,在家人身边,父母给予的是心疼和爱,亲人给予的是照顾和帮助。因为还没到承担责任的年龄,少些后顾之忧,也就更加自由潇洒。想成长的时候大胆去拼,无论何种结果都能承担,因为身后有家人的力量。不想拼的时候就守好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撒娇玩闹,待能量积聚,扬帆起航。
我是在大学突然间意识到“家族”概念的,以前觉得家就是爸爸妈妈姐姐我,但是后来越发觉得,古人讲究家族人丁兴旺的依据。我发现对于成年人,刻意建立的友谊和从小就有的情谊不一样,前者依靠缘分,付出和维持,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利益连接,但是后者只需要回到小时候那颗纯粹的心。
“家和万事兴”还向我们阐释家族强大的条件,在家族范围内,只要力的方向一致,自然是人多力量大。而作为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赢自觉遵守索取和付出相协调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有家族成员的责任感。而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成长愿望尚足的时候尽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家庭贡献责任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