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垂进
01
今年年初,我去昆仑山脚下的一个禅院里静修了一段时间。
去之前的我,每天都在为各种事情忙碌着,如同掉进了一个高速旋转的漩涡里,每天精神紧绷着,一点也停不下来,常常不能自已。
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打算先给人生按下暂停键,好好歇下来想一想。
禅院很安静,很有仪式感,每天早起,敲钟然后吃斋,白天读经,晚上师父作开示,抽空大伙一块去爬山。当我关掉手机,远离尘嚣,从世界的匆忙中抽身出来后,整个人的身心都轻盈了起来,精神不再紧张,情绪不再焦虑,以前经常失眠的我每晚也都睡得很香。
至此,我知道了,只有让内心安静下来,心气就不会浮躁,行事就不会失于轻率,对事态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反,如果心浮气躁,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对事情就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所以,别把生活过得太忙乱,应当懂得于浮躁中涵养几分静气。
02
时代越来越快,每个人都越来越猝不及防,匆忙追赶。世界高速运转,马路上的鸣笛声不绝于耳,嘈杂的言语声令人生厌的都市环境中,许人们都把〞我想静静〝挂在了嘴边。
人们越来越向往安静舒适的田园风光,殊不知:真正的静,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静气。
一次和朋友聊天,他问:怎样应对每天刷信息这个问题?
他说,他一有空就忍不住打开一些短视频,刷刷刷,或是在微博看各种明星八卦。每天都会在手机里刷大量的网络信息,可是背后,确实无尽的烦躁和焦虑。
无用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人也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上。一边追剧一边吃饭,睡觉时却在想着还没做完的事。
禅宗里有个著名的典故,有一位禅师叫大珠禅师,得道以后,有云游僧就来向他请教。
云游僧:“大师,怎样才可以得道,有什么捷径没有?”
禅师:“有啊,有啊!”
云游僧:“那是什么捷径?”
禅师说:“吃饭,睡觉。”
云游僧一听,很是困惑:“只要吃饭睡觉就能得禅,就能成佛,这是什么捷径呀!又不是只有禅师一个人吃饭睡觉,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如此呀,这有啥特别的,难道你的吃饭睡觉和我们不一样?”
禅师说:“是不一样,是不一样。”
云游僧:“那怎么不一样呢?”
禅师:“我吃饭就吃饭,我睡觉就睡觉。”
吃饭睡觉,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究竟能有多少人能快乐的把饭吃完,安稳的把觉睡饱呢?
禅,其实是生活的艺术,你在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上下工夫,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快乐,饭吃得更香,觉睡得更甜,那也就是禅的意义。
这其实也是一种安静的力量,在你行走的时候专心行走,当你吃饭的时候则专心吃饭,既能品尝到食物的美味,也能体会到专注的乐趣,自然能够于生活之中养得几分淡然静气。
03
在古代,静气大致是指:宁静淡泊、从容不迫以及泰然自若的修为或气度,历来为有识之士所推崇。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曾多次出现关于“静”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而致远”;“夫学须静也。”
这是诸葛亮在忠告儿子:
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唯有身心皆静,方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所以,善理大事者必先安己心。
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为了戒骄戒躁,一生都在“静”字上下过很大的功夫。
他专门制定了一个修身十二条纪律,并且一生都在践行,其中很多都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一条就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他说: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为了保持平静,他坚持每天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同时严格规定自己: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门: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会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曾国藩认为,在物欲羁绊下,一个人要“静”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他钦佩孔子弟子颜回的淡泊,也特别指出:“如果一个人不经历高山,就仍会对高山仰止,没有得到的,总是有乞求的,人能大彻大悟,就是不容易了。因此,思想清净,除私欲,戒妄念,实为修身一大要素。”在这些方面,曾国藩也是说到做到。
04
古代医家主张“静则神藏”。因为“神太用则劳,静以养之”,可见,静也是养身之本。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古今圣贤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丰子恺也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5
朱光潜曾说,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他说,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对静趣的感受上,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06
静气其实是人的一种修养。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静气是一种宁静坦然、虚怀若谷的心态;是一种不惑于浮华世态,不惮于贫困处境的平和品性;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从容风采。
拥有一点静气,会令男人平添一种从容大度的魅力;拥有一点静气,会使女人更增一分优雅娴静的风姿。
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她还说:“一个人只有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或磨炼,才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或收获。这好比香料,捣的越碎,磨的越细,香的也就越浓烈。年轻时曾那么渴望命运的波澜,到老了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是外在的花花草草,山川河谷,而是内心经过洗涤后的淡定与从容,是对反观自己一生过往所生出的美好和心甜……我们曾如此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可或赞誉,到头来才真正懂得: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一生经历万千,只为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的生活增添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