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理清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地叙述重点景观特点的写法。
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导入新授
1、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大家还记得那个路线图吗?
出示路线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路上的景色非常美。那双龙洞就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我们去游览一番,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个路线图进入双龙洞一看究竟吧。
2、默读将4-7自然段,思考都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在这些景点中哪一处最令你感到好奇、惊险的?(孔隙)
什么是孔隙?(孔是指小洞、窟窿;隙:裂缝。孔隙是指窟窿眼狭小的缝。)
三、精读感悟
1、孔隙的特点是什么?(窄、小)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这个特点的?快速默读文章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出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抓住(并排仰卧、小的小船)来说明孔隙的小和窄。
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自仰卧在小船里,因为从后脑到肩部,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这些(后脑,肩部,臀部,脚跟)词语都和身体有关,从这些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独特的乘船方式以及身体感受进一步说明了孔隙的狭小的特点。)
出示: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抬起一点儿,准会碰破额角,擦伤鼻子。(感觉~有感觉是作者的感受。要是~稍微~一点儿~准会~这几个假设的词让我们也惊险的感受到孔隙的窄和小的特点)
出示图片感受孔隙的窄、矮、险的特点并让生看图复述孔隙的小和窄。
小结:作者没有具体的描述孔隙的狭小,而是通过描写船的大小的描写,对独立的乘船进洞方式以及对自己乘船的感受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孔隙小、窄的特点。
四、自主感悟
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又是怎样的呢?请用刚刚学习孔隙的方法看看其他景点又有何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他们写清楚的?自学文章4、6-7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感悟作者的写法和景点的特点。
五、交流小结。
出示: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洞口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是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外洞大)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内洞黑)在内洞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的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内洞大)这些石钟乳和石柱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内洞奇)
出示图片并感受洞口的宽,外洞大以及内洞黑、大、奇的特点。
作者对内洞的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找一找。
出示: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先~一条~一条不仅点出了描写景物的顺序也说明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其他那些石钟乳,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以及器用,名目有四十多。(其他~这是~那是~这样写是文章更有条理。)
小结:作者在描写景点时主要详写了(孔隙和内洞)特点,其他景点略写,这就是详略得当,再习作时大家也可以这样写。
六、总结提升
我们的双龙洞之旅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老先生的路线前进的。其实文中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他我们也能顺利的游览双龙洞,他是谁呢?
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溪流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了泉水?
出示:
1、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流出。
4、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一方面,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如果没有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另一方面,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如果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是明线那“源头-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则是暗线。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使我们不仅欣赏了美景,也教会了我们写好游记的方法。
出示:
1、按顺序记叙,适当运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2、抓住景物特点重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七、课后作业
你去过哪里旅游呢?选一处景点运用从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把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觉得最好玩的地方,按游览顺序写一写,注意一定要写出景点的特点和感受哦!
八、板书设计
详 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