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革命都有它的背景,研究历史科学革命中关键人物如何突破当时的思想壁垒推动思维世界的发展,就得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
“科学革命” 是科学史家用来特指欧洲史的一个时期的专有名词。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极大地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两者在思想方面孕育了科学革命的发生。“科学革命”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是一种 思想转变, 其次,这种思想转变是嬗变。
寻找科学革命的缘由, 就不能绕开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时期, 传统的自然哲学在文 化方面的权威逐渐势微, 取而代之的不仅有新的自然哲学形式, 还有明确地建立新的知识新构想, 越来越强调个人寻找真理的经验和努力。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城市的兴起为基础的整个中世纪 , 罗马教廷为西欧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 , 欧洲人的心灵被教会所禁锢 , 神恩、 天启、权威的概念主宰着人类精神。
哥白尼时代,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当时,天文学占统治地位的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 哥白尼革命的“日心说” 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它吹响了科学背叛神学的号角,号召人们砸碎神学的枷锁, 为科学的生存权利而战,日心说的创立标志着科学从神学束缚中的解放, 从此自然 科学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我们再看17世纪的牛顿革命。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新的事物、想法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冲击着人们的大脑。遍及欧洲的统治者 都在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建立理性的知识体系囊括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困惑着众多学者。
1662年伦敦皇家学会成立, 学会通过公开竞争的体制, 使大家分享创意和集体解决问题成为可能。牛顿成为会员,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牛顿革命使人类的世界观更新,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带来技术上和经济上的革命,还完全改变了政治和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
化学革命也不例外。
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 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 “燃素说” 变得难圆其说了 , 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等化学家纷纷 向 “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研究的课题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但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
拉瓦锡正是由于接受了 这种解放思想, 冲破旧观念束缚, 才在科学上有可贵的创新意识, 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建立, 不仅是旧理论的替换和化学基本观念及研究方法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 人们世界观的转变, 促使人们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代替形而上学的 世界观。
最后来看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革。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 阶段,当时人们几乎能完美地解释所有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然而, 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 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在这个危机中,物理学革命开始.
爱因斯坦大胆地摒弃了对物质不起任何作用的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把伽利略发现的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提升为“相对性原理”。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后被人称为“狭义相对论”,它改变了传统的空间、时间观念,极大地推进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步。
由此看来,从14―20世纪,历史不断被科学革命刷新,科学已不再是仅从理性和事实出发来研究问题,它更加注重观察和 实验的科学方法。
而这些科学革命中的典型人物 ,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动力,从不机械地重复别人的实验,大胆批判一切阻碍成为新思想、新理论的论据和旧规范,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始终如一 。
科学革命,无一不是在改变科学思维的方式,又无一不是改变探索世界的方式,其中任何一个新科学的重构都对数学、物理、哲学、历史、宗教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他们才能石破天惊, 宣布一个科 学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