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空空之外》
雪漠著
有些学者误解了佛教所说的空。他们以为空就是一种虚无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全然放弃与背离,是一种极端的消极态度,代表了妥协和奴性,因此大加批判。其实,他们不明白,自己所批判的空并非空性之空,而是顽空之空,这种空,是佛教自己也批判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奶奶在后院里修了间茅屋,供养一位和尚。她每日派人送饭,供养了和尚二十年。有一天,这个老奶奶对送饭的年轻姑娘说,你送饭时从背后抱住那和尚,问他有什么感觉,看看他修得怎么样。姑娘就照做了,然后问那和尚有什么感觉?
和尚说, 枯木依寒崖,三冬无暖气。意思是说,一根枯木头靠在寒冷的山崖上,像处在三九天那样,没有一丝暖和气。姑娘回去后如实相告,老奶奶说,没想到,我二十年供养了一个俗汉。就把和尚赶走了,把那茅屋也烧了。
老奶奶是个行家,那一试之下,她发现和尚的真心并没有生起妙用,就知道他一直在坐枯禅。什么叫枯禅?就是顽空无记。它跟真心之间的区别很微妙,确实很容易发生误解。即便在修行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将顽空当成了开悟,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修行有了成就。
其实,如果堕入顽空而不自知,就算你止息妄念的功夫修得再好,也不能改善自己的心灵。你仅仅是在压抑自己的妄念,并不明白真心的味道。这时的你,就像死水一样,对什么都没有反应,不思善,也不思恶,连分辨是非、品味当下的能力都失去了,反而变成了草木般的存在。
这一点,有点像计算机的死机——我们用计算机,可不是为了死机的。可见,如果不明真心,不仅修炼很难入道,还会不知不觉地走错路,修得好,死后就会堕入无色界;要是修得不好,死后就会堕入畜生道。
所以,抵达目的地,如何取得成功,你的智慧会指导你达成诸多愿望, 要是恒常修习,成就之后,你就能证得成所作智。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跟经典中的解释是有距离的。时代不同了,我们要活用经典,与时俱进,不要食古不化。
……
需要强调的是,时代在发展,人的心性已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削足适履。一定要从传统的智慧中,汲取能适合当代人根性的鲜活智慧。别管是不是符合经典,只管能不能让自己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我们学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故弄玄虚,镇住别人,而是为了学以致用,为了经世致用。
我们以证得明空之心后的开车为喻 :你手握方向盘,心融于空性,明白这个世界都是虚幻的,不要去执著它。明白它是没有自性的,是因缘聚合的,是瞬息万变的,这是法界体性智的妙用;你守住明空之心开车时,心如明镜,所有的景物都朗然映于心中,心却如如不动,这是大圆镜智的妙用;
同时,你明白世界是平等的,没有你和我的区别,没有二元对立,这是平等性智的妙用 ;虽然不离明空,心无旁骛,但你仍然会成功地将车开到目的地,这便是成所作智的妙用;你的心时时警觉,时刻注意往来的车辆,避免发生车祸,这便是妙观察智的妙用。
但是,要明白,明空之心是坦然放松的,不要高度紧张。那警觉,仿佛照耀你心的光明;那放松,就像躺在野外,面朝虚空,无念无想,身体消失了一样。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走路、吃饭、看书、写作,等等。在应对万事万物的时候,你都可以这样观察和体会。
什么是观察呢?就是看看自己的警觉是否如法,能不能应对外物而不为它牵引。体会则是让自己的生命融入这份觉悟,品味它,不要丢掉它。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丢,但因为有了警觉,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散乱和昏沉。
这时,你就要重新提起正念,安住于随缘任运的安然之中。这便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只要你及时地警觉,你便能忆持那觉性,保任那觉性,终而融入那觉性。
你要少说话,一直专注地品味和体会。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立删
每日如学
雪漠新作
作家雪漠: xuemockh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