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讲述了发生在一百年后的故事,那时首都北京被折叠成三个不同的空间。
在第一空间里24小时,居住着最为富有、最有权力的一群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和顶层,生活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次日的清晨六点。当属于第一空间的24小时结束之后,大地开始翻转到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居住着工薪族,第三空间则居住着穷人。三个空间的人按照严格的比例分配时间,分别使用24、16和8小时。三个空间以48小时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的翻转下去。
近日,首富王健林的11月30日的行程在朋友圈刷屏了。他从清晨四点起床,一天穿越了2国3城,签了500亿的合同,晚上7点钟回到办公室。为了节约时间,还花钱请警车开道赶往雅加达机场,在飞机上他也没闲着,而是开会研究项目。如果套用《北京折叠》里的空间划分,王健林显然是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人,他享有完整的24个小时。
然而,现实世界最大的公平就在于,无论你是富甲天下的大亨,还是苦苦拼搏的屌丝,大家的时间都是24小时,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管理时间的方式。
作为生活第二空间的我们,不禁想弄明白比首富少的8小时哪里去了?作为城市白领,周末是最自由的时间,不妨以此为例与首富做个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早上起床时间就比首富晚了三个小时,然后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房间花掉至少3小时,陪孩子上钢琴课1.5个小时,舞蹈课1.5小时,在回来的路上进蛋糕店买了甜品花0.5小时,来回车程1小时,而这个四五个小时并不真正属于自己。下午回家监督孩子完成作品,坐在沙发上回复微信0.5小时。下午健身1个小时,晚上读书1小时,直到十点半左右洗澡睡觉。
从时间表我们就能看出来,普通人的生活被大量琐事填充。即使不以琐事繁多的周末为例,换成工作日也一样,因为宝贵的时间会被挤地铁2个小时占用,或者被无聊的会议折磨,总之时间能以各种理由被浪费掉。说到底,第二、第三空间的人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时间。
第二空间并不缺乏勤奋者,他们很多人早上六点起床,经常加班到深夜,每个月都会出差奔波于各大城市间,可为什么进入不了第一空间呢?在十六届福布斯全球CEO会议上,王健林就被问到“对成功怎么看”,他回答说:一是要勤奋,二是要有智慧,三是运气。显然,除了勤奋之外,还有个人禀赋和更隐形的因素。
如果错把忙碌等同于努力或者说勤奋,就可能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怪圈。忙碌必须建立在战略眼光和平台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穷忙”。如果公众都把自己的庸常归因于不够忙、不够拼,那就中了鸡汤的毒。正如另一个网友评论:“我也能在四点钟起床,但起来后干什么呢?”
如果你在四点钟起床去磨豆腐,得到的就是豆腐;如果在四点钟起床去挖金子,得到的可能就是金子。否则,别人熬成了首富,你再努力熬夜,换来的也只能是黑眼圈。对普通人而言,比之不顾健康去拼命,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才是更紧要的事。
在《北京折叠》里,真正被折叠的是时间。而在现实的社会里,我们虽然没有泾渭分明的三个空间,却的确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富人和穷人的界限还是较为明显的,只是这种界限并不是固定的,普通人可以向上发展,同样也会向下跌落。
对于生活在第二和第三空间的人,为了避免被永久折叠,除了继续勤奋之外,还要养成时间成本意识,不断自我增值,并善用理财实现财务自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可掌控时间。就连首富都这么勤奋,对时间的管理都这么严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不为自己的人生拼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