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是否听过一句话,“怎么又在玩,不用看书吗?”而只要你一捧着书,不管读什么书,有多慢,大人就不打扰你。
无论是小的时候还是现在,时常有人说,“不去玩了,我忙着在看书呢。”但事实呢,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是好的。
尤其是在人感觉十分焦虑压力大的时候,因为大家都在读书啊,自己多读点书总不会错。
但结果并不是人人都满意。这样没有选择性、目的性、重要性的阅读都只是看了一遍书而已,仅仅是把书读了一遍,就真的是不留痕迹。
那么如何提高读书的质量呢?古典老师说: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即功利读书法。
现在的知识资源很丰富,网络信息,书本信息,微信公众号文章……根本刷不过来,胡乱一通看完后,好像没啥收获,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判别有用又少的知识呢?
在选择性获取知识前,思考几分钟,这些知识是否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 学了后有地方用吗?难度适中吗?如此极其功利地少读书,自然就可以帮助解决知识太多的问题。
在选择读哪本书的时候,其实我只大概看了下所有书籍的书名,然后结合手上现有的几本书,加上自己最近遇到的问题,最终选择了《跃迁》。因为我想要改变突破,学习成为自己的人生投资者。
根据认知的目的不同,我们还要学会分配不同的资源。
阅读大概分为三大类:认知性阅读、知识性阅读和娱乐性阅读。如何分配阅读资源很重要。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区分三种阅读,设定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最后分配好资源。
例如你想要提升专业性的知识,可却把大部分阅读时间花在了娱乐性书籍上,那肯定不行。
选择好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读书。简单三个步骤,就可以跑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