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怀旧,我近年来也是如此。我对现在的小孩子成长的环境常常些感叹,从小就被的丰富的物质性和的密集网络信息包围着的时代,固然在感官的刺激和娱乐方式上,比我们小的时候要多元和丰富,但我丝毫不认为现在的孩子比我们的童年生活更有趣,更快乐,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在农村长大得我,偷瓜偷桃,滚铁环,打沙包,弹玻璃球,捅马蜂窝,上树爬墙,每天滚得一身泥,脏兮兮的回来被妈妈数落,哪里有什么游戏和电脑呢。但那是我的天性,和大自然是不隔的,和真实的世界也是不隔的,是灵泛的,纯粹的,意义饱满而鲜活的生活。在相对贫乏和有限的物质生活中,每一个“奢侈”的东西都能给我以极大的趣味和满足。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一样,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得太好了,比王朔原版的书《动物凶猛》要好得多,抛开其中红色意识形态和对时代气质的表现不谈,“阳光灿烂”这四个字,是那么的精准和通透,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真的是阳光灿烂,风卷云舒,有韵味、有律动、有美感。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和文艺作品,都是很“保守”的,演员们个个看着都那么顺心顺眼、自然平实,剧情和故事情节合乎人情事理,不侮辱观众的智商,且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感,主题和思想的三观也正,导演和演员们还都具有一种文艺创作所要求的原则性和自觉性。无论是对历史、对时代、对现实、对生活都是认真诚实态度,所以能在拍摄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创造出那么多的佳作和经典来。当代,文艺作品中的“物”性越来越浓,而“文”性和“艺”性则越来越淡,在现实性上,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工业、信息网络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现代世界图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工业给人以视觉特效、奇观和生理感官上的物理性和生理性刺激,制造虚假需求,在社会意识层面则是以世俗性的大众群体的审美、趣味、精神层级为尺度、为基础、为主流而形成的影视和文艺消费品。但主要为通俗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买单的,是青少年群体,这就使得文化产品在意识和理念的倾向上,趋向于年轻化乃至于低龄化,所以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准是不可能高的。而且在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在网络中最活跃的也是青少年,他们所自发形成的网络文化圈,是不可能具有任何精神性上、艺术性上、思想性上的高层次意味。而“神秘而又伟大”的高阶垄断阶层,为了自己的目的,人为的,有意识的把文化场域自我孤立于,封闭于国际性、开放性的世界文化视野之外。“虚其心,实其腹”,宁可庸俗化,物质化,春粹商品性的文化产品遍地涌现,而遏止任何形式下,以主体性为原则的文化作品的冒出。其次是人文学术以及艺术和知识分工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化,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疏离于大众视野和文化市场之外,因为“公知”、“启蒙的任务已经终结”、“以吏为师”、“培养认同主流价值观的意见领袖”、“主导文艺阵地”等等,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犬儒主义和价值软弱。在宣传机器的开动下,人群的意识和思想可以进行模式化、规范化、批量化的塑造和注压,其渗透之深可谓浃骨浸髓。
还是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话“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遥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