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在学习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有没有一种疑问,我明明是在很认真的学习,为什么效果这么差呢。

这有可能是你进入到了一种伪学习的状态。

举个例子,大家都背过课文,那么你背课文的方式是怎样呢?是不是通过一遍一遍的诵读,读得流利,慢慢的自己也就可以背诵了。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背课文的方式是低效的。因为背课文的过程是一种单向输入,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就是说仅仅只是输入,输入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而已。

还有一些人,背课文背的速度很快,那是因为,他们天生的记忆力比别人更强。

通过这样的认知印象,我们就很自然的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输入活动。输入的越多,我们学到的就越多。

这是一种幻觉。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伪学习。

“伪学习”误解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不是一种存储和输入活动,而是一种生产和输出活动。

你听了一场两个小时,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人心的演讲活动。如果让你回答一下,这个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可能花费两三分钟就把演讲的主要内容讲完了。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场演讲只留给你的两三分钟的内容。这两三分钟的内容就是你通过听学来的东西。这就是被动的学习给你带来的学习效果。

而如果你听完了这场演讲,没有人问你这场演讲到底讲了什么东西?你可能过两天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连着两三分钟的内容都讲不出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根本的原因是学习是一种生产和输出的活动。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这些内容在进入到我们大脑的时候,没有经过我们大脑的信息处理,生产的过程,它们很快就会在大脑中消失。因为大脑只会保留那些有意义的,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东西。

而你听过演讲之后,你能够讲出来的内容,就是你自己生产加工过的内容,大脑就把它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一种生产和输出呢?

这是因为大脑在生产加工的过程非常的快,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就做完了。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福尔摩斯和华生第一次见面的桥段。

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吧?”但过后华生问福尔摩斯是怎么知道他从阿富汗回来这件事的,福尔摩斯却费了很大劲儿才还原了他当时的整个推理过程——福尔摩斯说出结论的时候,生产加工就结束了。

那么知道了,学习的本质是生产和输出。在我们以后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时候,就要专注于输出了。每七天写一篇文章,这就是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

但是学习书写作只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进行,没有刻意练习的话,其实也是一种伪学习,这个话题过下一次接着再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