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以来的40多年里,在技术应用领域,频繁遇到西方国家对我们卡脖子的事情,近几年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高端芯片和光刻机的事情了。
对这个事情,我也想了很久,最近稍微想明白一点,就写一篇给大家分享下我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
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聊一个人,塞缪尔·斯莱特。这个人一度被英国视为叛国分子,曾经一度要把他抓回英国接受审判的。这哥们干了啥,让英国人这么生气呢。
大家知道英国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同时代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牛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这个人是一个纺织厂的工人,据说因为意外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一下子把纺织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很多人不知道,英国的工业革命爆发,是从冶铁和纺织两个产业双轮驱动起来的,先是英国打败了西班牙,获得了海外的霸权,搞了不少殖民地,其中就包括北美和印度,然后就拼命的让他们种棉花,再运回国内加工成纺织品,再倾销到北美和印度。又因为搞机器需要铁,所以就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冶铁需要烧煤,又带动了煤矿业的发展,因为采煤矿最大的难题是井下抽水,所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机普及以后,有了动力,又反向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如此循环才有了工业革命的全面爆发。
后面英国因为七年战争后有点虚,就向北美殖民地加税,引发了殖民地的不满,刚好北美有一帮人看到机会,就闹了独立,再加法国在背后支持,一不小心就让美国独立成功了。
美国建国的时候也是一穷二白,还欠了法国一大堆战争债,当时没啥办法,就想着能不能复制英国崛起的路子,于是就在珍妮纺织机上动起了心思,派了不少人到英国来偷技术。可英国当时为了防止技术外流,也采取了很严密的技术保护。
结果还是在1789年的时候,被塞缪尔·斯莱特偷溜着从英国跑到了美国,这家伙确实也是牛人,因为当时图纸什么的被英国管控的非常严格,他硬是凭借脑子记住了珍妮纺织机的关键结构,到了美国从1790年开始仿制,花了一年的时间把机器给搞出来了。最后这家伙1820年左右去世的时候,在美国控制了13家大大小小的纺织厂,据说总资产达到了100多万美元,那个年代绝对是富豪中的富豪了。
为啥要聊起来这个故事呢,这就要说到今天的主题了“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是迟早的事”。很多小伙伴看到我这个题目,会觉得博主有点夸大了,说实话我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总觉得我们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科技上感觉差了很多,但有几个理由,我个人感觉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大家就当探讨了。
第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技术的有限代差。
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呢,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咱们这个世界,其实是先有理论研究成果,然后才有应用科技落地的。比如量子计算机的落地,本质上就是基于量子理论成果的应用。
但是这个世界上前沿理论,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前沿理论研究,不是大家理解的应用科技研究。前沿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获得的科学成果越来越少,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深,种类分工越来越细,非经济大国,非人口大国,后面的理论研究产出可能会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学过初中物理的都知道原子是组成物体的最小单元,原子里面还有原子核和电子,后面的科学家不信邪,又去把组成原子的粒子研究了一遍,陆续发现还有更小的,比如夸克,胶子等等。
但很多人不知道,要发现这些更小的粒子,就得建造“粒子对撞机”,这玩意的核心原理,就是把质子在一个长距离的管道内,加速到很高的速度,越接近光速越好,然后让两个质子相撞。
这个对撞机有多费钱呢,1983年,美国想搞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设计的管道长度将近8万米,也就是80公里,当时的预算是44亿美金,后面各种设计各种改,最后预算达到了110亿美金,当然最后这个项目没最终搞起来,被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给废止了。
聊起来这个例子,其实就是想说,全世界范围内,基础理论研究可能已经开始碰壁了,要么就是投入太高,突破比较难,要么就是理论研究离应用科技的落地,太漫长。
大家知道,咱们国家是后起国家,整体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但好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额位居世界第二,有了钱以后,在很多技术领域就有了研究资本。
假设,我是说假设,如果理论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碰到瓶颈了,那我们集中力量在现有前沿理论的基础上,突破应用技术的落地,是不是早晚赶上西方国家。
我的第二个理由是,技术扩散。
就像英国人塞缪尔·斯莱特跑到美国仿制珍妮纺织机一样,按照今天的科学共同体的管理方式,很多研究理论,你研究出来是要发论文的,也是需要科学共同体认可的。
这也就意味着别人搞出来的东西,我们早晚可以搞出来,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资本的投入。
这里面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原子弹。1945年,美国率先扔了两颗原子弹炸了日本以后,全世界都知道了,原来把一堆铀搞在一起,是有可能爆发出巨大能量的。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方向,往往应用科技的研究,在摸索方向上花的时间,有可能是应用科技落地的好几倍,资金投入也可能是很多倍。
虽然我们当年一穷二白,但是为了有底气扛住苏联的核威慑,我们一代人硬是朝着这个可行的技术方向,搞出来了原子弹和氢弹。
这其中就有一些关键的科学人才,让我们有了底气,比如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等老一辈的海外留学归来的科学家们。
再说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大家关心的中国光刻机的技术发展问题。
3月26日,在上海搞了一场国际半导体展,展会上,中国企业亮相了不少国产半导体的设备,并且在开会的前三天,中国科学院宣布了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DUV技术,引起了西方科技界的震动。
这个其实是我今天想说的话题最好的证明。
很多人知道美国为了限制我们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接限制我们高端芯片的研发能力,从芯片的设计软件,到生产芯片的光刻机都给咱们限制了,甚至高端芯片不卖给咱。
但是没关系,目前全世界最高端的光刻机厂不就是荷兰的ASML么,你的光刻机理论大家都知道,那我们DUV就绕开你的专利,另走一套技术路线。虽然现在的DUV离全面量产还有一段时间,但架不住咱们国家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芯片需求啊。
再给些时间,我相信总有企业或机构能干出来。
当然,除了这些例子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春节期间火遍全球的Deepseek,一经问世,就迅速颠覆了原来英伟达和ChatGTP搞的那一套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人少钱少,就想着怎么少花钱搞一套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结果花了ChatGTP的1/20的算力给干出来了。
还是那句话,只要理论模型大家明白,咱们国家早晚能干出来。
当理论研究被限制住了以后,应用科技的发展,我认为看三点:
一看市场在哪边,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催生了芯片、无人机、手机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海量的需求,迸发出前沿的应用科技是早晚的事情。
二看高质量理工人口,中国从98年开始高校扩招以来,27年来,积攒了将近2个多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科技研发的细分领域,我们有足够的高阶人力资源去堆,人堆都能堆到全球领先了。
三看资本,自从小平同志喊出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这40多年来的实际经验,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好在我们国家现在经济体量还可以,目前的研发费用占比GDP整体大约在2.5%左右,国家有意识的在倡导研发费用占比提升,预计再过几年能到4%,如果按150万亿的4%,一年研发投入就是6万亿。干啥干不出来。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是早晚的事。就像中国经济似的,短期承压,长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