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认知,败也认知,以前谈观念,现在谈认知,最近几年似乎“认知”这个词非常的火,一个人混的风生水起是因为认知高,一个人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是认知不够。
于是“改变认知”成了一个营销观念,书市上有无数书籍教你怎么改变认知,所以我不断地读书,什么改善情商的,创新思维的,提高决断力的,提升社交能力的,缺啥买啥,缺啥补啥。
直到我读了王阳明,才发现,补脑没用,补心才是第一位的。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各种思想、观念,在我的脑海里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就像是过客,很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印象深刻,也很难对我有实质性的改变。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新颖或是大脑的自我欺骗,以为看啥就能补啥。
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强化大脑储备,但是总有一些人,越补充越迷惘,越学习越是堪重负,我就是其中之一。很痛苦,我苦思其中的原因。
直到我看了王阳明,要向心内求答案。于是,在他与弟子的对话中,我不断体悟,才发现,是五花八门的观念,思想绑架了我,而不是我在驾驭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就像是外来物种在入侵我的大脑,让我失去自主性。更可怕的是我的大脑竟然开启自我欺骗机制,以为自己看了这些书,吸收了这些观念、思想就能更强大。简直细思极恐。
只补脑不补心,就像是一台兰博基尼的跑车装了一台吉利小轿车的发动机,根本无法hold住这么高级的配置。
我一直在探索“我是谁”,“认识我自己”,其实一开始我就被某种观念所操纵和束缚了,世界上的人真有一个“所谓的我和自己嘛”?没有,我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不停地用我所看到的,想到的,思考到的观念、理论、论证套用到自己身上,凑合成所谓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概括出很多关键词来形容“自己”,其实恍然大悟,这不过是我的意淫。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我是谁”“认识我自己”,只有当你亲身经历了当下,经历了你这一生,回头来看,你或许会有对自己的一个整体印象,但是也无法用语言和定义来精确地概括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告诉我的,只可意会,只可悟,不可言传。
没有一个所谓的形而上的东西供我们去认知,一切都在形而下的当下现实之中,只有经验了体会了你才会知道,你的认知是什么,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得以调整,我们都想走捷径,妄想通过读几本书,就能改变认知,进而改变命运,真的是异想天开。
没有什么认知是你轻易就能掌握的,就算无数的成功人士把他们的成功秘诀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你也不一定就能成功!所以一个成年人地认知从根本上是确定了的,要想改变,看你有多大的行动力和忍受痛苦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