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之-二、Builder模式

Builder模式是一步步创建一个复杂对象的模式,让用户在不知道内部结构细节的情况下,可以更精细的控制对象的构造流程。

比如汽车由很多部件构成,轮子、方向盘、刹车等等。组装起来很复杂,用户不需要知道组件和装配的细节,Builder模式将部件的定制和组装过程分离开来,使得两者间可以自由扩展,两者间的耦合也降到最低。


使用场景:

1.方法一样,调用的顺序不同,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时。

2.多个部件或者零件,装配到一个对象中,但是产生的运行结果又不同时。

3.产品类非常复杂,或者产品类中调用顺序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4.当初始化一个对象特别复杂,参数很多,而且很多参数都有默认值的时候。



Builder模式UML图

解释

Product产品类。

Builder:抽象类,用来规范产品的组件过程。

ConcreteBuilder:具体Builder类

Director:同一组装过程


简单实现分析:

首先Product类是我们需要组装设置生成的产品类,里面有很多setXXX(xxx)的方法,来设置属性。

Builder实现类中创建了Product类的对象,并且拥有buildXXX(xxx)的方法来调用product.setXXX(xxx),还有一个create方法来返回创建的Product对象。

Director类中持有Builder类的对象引用,且有一个方法construct,方法里通过调用builder.builXXX(xxx)来对product对象进行设置。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通常会省略Director类,并且在Builder类的setXXX方法中return this,来达到链式调用的目的。

new MyBuilder().setA("A").setB("B").create();


Android源码中的Builder模式使用

最常见的就是AlertDialog.Builder

我们通常会这样用:

new AlertDialog.Builder(context).setIcon(R.drawable.icon).setTitle("title").....create().show();

Builder内部类中有一个AlertController.AlertParams的变量p,当我们调用build.setXXX方法时候,就把参数设置到P变量中,在调用builder.create方法后生成一个AlertDialog对象然后把P中的参数设置到AlertDialog中的AlertController类型变量mAlert中。

也就是这时候一系列参数已经在AlertDialog对象里AlertController类型的变量mAlert中了。

然后我们调用alertDialog.show()函数的时候首先调用了自己的onStart()方法,然后调用了onCreate方法,而onCreate方法中其实是调用了mAlert的installContent方法。

AlertController类中的installContent方法中做了两件事:

1.mWindow.setContentView(mAlertDialogLayout)

跟Activity中一模一样用来设置布局

2.调用setupVIew方法

方法里通过之前传进来的参数来定制改变样式,比如title、content、button或者用户自定义的内容区域view等。


实战:

例如:未使用builder模式的时候,我们自定义了一个ImageLoader类,当我们要设置类加载时候的图片、加载失败时的图片、线程池的数量等时,我们常常使用set方法来设置进去,这样会有很多问题:公共方法太多,用户不知道或者忘记调用set方法,当我们设置了线程池数量,然后在使用中又重新设置了线程池数量,那要怎么处理呢?

所以这时要使用builder模式了。

实现如下:

创建一个ImageLoaderConfig类,里面有一个Builder内部类。

Builder类中有setXXX的各种方法、把各种参数设置到ImageLoaderConfig类中的一个config变量中保存起来,并且return this以便能够链式调用。

最后调用Builder类中的onCreate方法返回这个config变量。

图片加载的类ImageLoader中我们.getInstance().init(config);注入这个包含各种参数的config变量,在loader图片的时候通过各种参数来完成不同的逻辑。


优点:

良好的封装性,使用建造者(Builder)模式可以是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件细节。

建造者独立,容易扩展。

缺点:

会产生多余的Builder对象以及Director对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