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叫《那座山》,讲的是留守老人的故事。
晓义在城里打拼,老爷子一个人在乡下经营茶山,闲下来感到无聊又寂寞,日子是天天用铅笔圈着过的。孙子东东放暑假,为了迎接儿子一家回来,老人还特地理了个发,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可始终不见人来,老爷子打了无数个电话没人接,只能眼巴巴地拿起烟袋继续抽烟,到马路上看着一辆辆车快速驶来又快速驶过,眼里满是落寞。
同老爷子一样,村里这样的老人也有一些。他们整天坐在老房子前发呆,从早晨到傍晚。城里又住不惯,年龄那么大了,如果没有邻居互相照应,真不知道他们怎么过。无聊时,只能和狗说说话,或者到茶山上望望那条通往城里的马路。
突然回来的晓义和东东让老人高兴不已。可惜在家凳子还没捂热,晓义就被村主任给拉走喝酒去了,然后又是接二连三的这个喊那个约,每天都是醒着去醉着归,真不明白在家里吃一餐饭怎么那么难?——难道不去赴约会死吗?有些酒吃得实在是牵强,影片的这个设计显得极不真实,一,不可能有那么多酒局,二,不可能每次都要喝得醉醺醺地回来。除非这个儿子是个好酒的二愣子,那就是老爷子的悲哀了,如果真是那样,就没有代表性,电影拍出来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看到老人第二天早上乐颠颠地做饭做菜,端饭端菜上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可不是吗?多么熟悉的画面!哪一次我们回去,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不是乐呵呵地做这做那,恨不得把心挖出来给我们吃,吃完之后我们抹一抹嘴走了,留给老人的是那一桌空碗碟和无尽的孤独。
老人担心儿子,知道儿子为还贷努力,看到烂醉如泥的儿子,老人流下了难受的泪水——是可怜还是同情?更多的是心疼吧。可怜天下父母心!
媳妇也回来了,一家团圆了,老人做了一桌子菜,可吃饭的时候,儿子忙着拿手机发邮件,媳妇忙着在院子里打电话,老人催了多少遍却依然如故,这也太忙了吧,哪像一个家庭聚餐呀。老人愤怒了,拿出了一摞钱,只想买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看到这里,深深震撼,老人的心理我们还是了解得太少,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家”的观念。
茶山是祖祖辈辈的根,老爷子不会放弃祖业,儿子理解了爸爸对茶山对故土的难离,爸爸也理解了儿子的艰辛。一家人终于聚在饭桌上,其乐融融。
说“再见”是伤感的,但相聚总是短暂的。这一次老人看似满足了,可以想见,满足是暂时的,等待他的还将是守着老房子的空虚孤独和下一个无尽的等待。
比较欣赏的是邻居响哥,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农村,他说:“我也是我爹妈的孩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没啥可后悔的。”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问心无愧,他对传统的继承,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让人佩服,甚至很多人只能仰视。
这部电影很多地方的处理让我觉得不够真实,演员的表演也不尽人意,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好电影,它反映了现代社会里一个现实问题:年轻人都出去了,留守老人怎么办?谁来关心他们?
这是一部关于留守老人的好片子,如何跨越“那座山”是一个时代的命题,答案在每一个热爱生活为生活打拼的人自己手里,也许现在你永远不会碰到这个难题,那你是幸运的,也许你暂时还没有碰到这个难题,但终究会碰到的,也许若干年后,一不小心你成了那个老人,你该怎么去看待这个现在看来就有点沉重的话题呢?
生活不易,父母更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唯愿“那座山里的老人”永远健健康康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