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孔子我爸爸,他会怎样翻译《论语》
夜深人静,室无六耳,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孔子展开了家学典籍《论语》……
作为父亲,他会怎样讲解《论语》……
作为长者,作为过来人,作为横跨政商文三界的大boss,弟子门生遍天下的至圣先师,他是否有私藏,秘籍,甚至法门……
经者,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真正的知识,应该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道路,真理和生命;
翻译应该达到“信”、“达”、“雅”,文言更应做到语出有典……
可遍观现行的一些《论语》翻译,多少有些词不达意,不伦不类,甚至前后矛盾,不合常理,经不起推敲,甚至句意过于简单平面化……与经典,永恒,万世师表等词,相去甚远……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中时常复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大家感受到了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中不思考,会迷惑?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动脑,迷惑会自己产生?
思考却不学习,会疑惑?是不是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就可万事大吉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老师的门槛这么低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心是什么,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巧言令色不好,那怎么表达,才算中规中矩呢?
还有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翻译的最后,我到底知道什么了?不知所云。
……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即使我们查阅众多名家译本,也不难觉得《论语》讲的不过的一些世俗道理,为何他本人会讳莫如深,述而不作呢?
对此,黑格尔就认为论语讲述不过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 中国的道德学说是为专制的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有自由,其他人一律没有自由,一切政令都出自皇帝,“臣民都被看作还处在幼稚的状态”。君臣关系是家庭的放大。“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有人格的个人,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
在黑格尔看来,孔子要求臣对君、子对父以及兄弟之间尽义务,“这种义务的实际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从表达形式上看,《论语》充满警句箴言,反复申述,“毫无出色之点”。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那孔子及其《论语》真正伟大之处又在何处?
相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万世。对于经典,孔子唯一未动并且大加赞誉的书居然是周易,那么周易对于我们理解论语是否也有帮助……
那如何理解“论语语录”才是正解?
其实评判某种社会文化理论都会遇到一个历史客观性的问题,也就是究根究底都会蕴藏一个价值判断:
而人文社科的价值判断无非基于两点,第一是否有利于人类生活;第二就是在资源和技术层面更为有效,更为理想,人能活的更幸福;
所以基于此,对于特定时期产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除了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也应该多关注个体生活和人生指导的现实意义……
那落实到《论语》翻译和理解上就基于经典演绎之外,也要侧重为人生,为生活侧面上……
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鲁国当时不过百万人口,孔子弟子三千,按比例来说,相当于现在办了一个在校生数十万的大学,而且这些弟子是终生追随,所以很难想象孔子是一位纯粹的文人。
基于此就有学者认为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所丧仪技校或丧仪公司,而且生意红火。
那样如果这样理解这段话:
学习怎么才快乐?
认真学习,不断见习,学以致用,而且日见效益,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从远方而来的什么样子的朋友,才会让人长久的快乐?
对于大众而言,有来有往的关系才会长长久久,如同朋友的朋,是两个月,你有我有,才能天长地久……
如果是因为你声名远播,技艺高超,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慕名而来的新客户,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么?
怎样才能做到不在意周围人的意见?如果你不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有钱有余事业有成,估计周围的普通人的闲言碎语,你就可以做到闲庭信步……
即使周围的人不理解你,不认同你,甚至排斥你诽谤你,你也可以坚持自我,泰然处之,不也是有德行的人的君子么?
回归现实,学与习的远离,与利实现的巨大鸿沟,也让学跌落神坛。学不是为了习,习不见得能带来美好预期的实现。那一切都会成了无可奈何的应付。
大量无谓的学,学到最后,原本公平的考试,成了单纯划分人群的工具。原本教学相长,教为了考,考为了资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类兄弟姐妹变成生死相竞的潜在敌人。
再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句的翻译和理解就牵扯到了一个前后的顺序问题,如何推行仁政,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百姓生活幸福?社会治理的根基是自下而上的建构还是自上而下的倡导?
对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疑是最好的回答。所以道德的架构,要以底层生活制度的保证为基础。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善良换不来社会生活的认同及其一定社会价值的实现,那大众对于道德的远离,变会顺理成章成为普遍社会现实。
当善良变得有风险,面对倒地的人,谴责人心的冷暖,便变了拔苗助长的空缺来风。
回归现实,现代化,城镇化,摧毁了和谐的乡土世界。巨大的现实焦虑和滚涌物质消费驱动,顷刻间就瓦解了血缘乡土带来的所谓的道德感关系,人与人彼此成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重要渠道。
当人际关系成为了社会利益实现的重要渠道,原本温情脉脉的面纱就显得不堪一击。
当人把人只单纯当成了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人口问题的时,低生育,不生育,便成了生物本能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当幸福的门槛越来越高,大众对于社会生活的无力感加剧,只会导致大众对于集体意义的排斥和远离……
那如果说学而时习之这一句,回答的是人应该怎样建构自己的生活,那为人孝悌仁之本则是回答社会秩序的建构,那面对内心生活,论语又有怎样的妙法?
例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句的翻译和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普通的翻译对于巧言令色持反面态度,可是现实生活,巧言令色却大行其道……
而且孔子重礼,也算社会生活操作层面上的巧言令色。
而且遍观千百年文人作品,传世精品,究其文字也大多文心雕龙,存在形式上的巧言令色……
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说漂亮话,摆出一副真诚的姿态,娓娓道来的人,就真的是没有仁德的人么?
这一句如结合具体生活场景,便很好理解……
孩子生病了,父母第一反应是慌乱……
你出事了,鞋子都跑掉了来看你的人,或许是你真正的朋友……
巧言令色是手段,太过熟练了就是演员或者员工了,人慌无智,关心则乱,慌里慌张,真诚无私,甚至呈现出无条件的爱,这或许才是我们生命之中最可爱的人。
不过这份可爱,在人人极度理智和世故聪明的现在显得微不足道和不足挂齿。不过如果我们回归理想社会的畅想,所谓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不正是人人有更多时间精力做一些有意义却或无用的事情么?例如种花,例如艺术,例如文学……
佛说颠倒世界,究竟涅槃。由此看来,事情反面不一定是更为错误的深渊……
如果我们从人生,从生活,从社会层面上理解论语了,少不了也得谈谈教育……
例如: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翻译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这一句只配是针对小学生的诚信的名言警句。
由,仲由,字子路,孔门十哲之一,直率勇武,敢于批评孔子,孔子对他评价很高。
结合具体语境和双方身份,这一句直译的话应该是:
由呀,你还需要我我来教你什么是理解吗?知道自己明白什么,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这就是理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对于自己,对世界,立足当下,活在当下,不好高骛远,承认自我局限,不起妄念,战天斗地,那是神话,脚踏实地,愚公移山,才是人生。
生活不需要太多真理,反而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相传,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人心隔肚皮,他人即地狱,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而人恰恰又是最不爱认错的存在。所以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夏虫不可以语冰”。跟夏天的虫讲论冬天的冰?那是我们自己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