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从儿时起到长大成人,我们听到无数类似这样的赞誉读书的名言。读书带来的好处也已是深入人心。但是为什么现在能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呢?大部分人可能是以下理由:
忙于工作,没时间读书。”
我非常喜欢读书,读书能够增长知识,所以这也想读那也想读,有时克制不住会购买很多书。但往往因工作忙碌而没有时间阅读,最终只好把它们束之高阁。
不知应该读什么?“即便买了书,也大多只读一半就放弃。”
总是想着别的事情或者刷手机,无法专注地读书。
我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读了很多本,但是并没有对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帮助。
关于以上问题,作者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被动读书的表现。那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书中从如何选书到规划阅读时间,再到牢记书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这4方面详细的为我们解读。
作者赤羽雄二1983年留学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麦肯锡公司工作14年。
1990年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推动了许多韩国企业,尤其是LG集团走向了世界。
从作者的履历中,我们能看出他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忙碌的,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工作强度如此大,作者赤羽雄二仍然坚持每月读10本书以上。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根据书中的内容总结以下几点:
01.保证读书时间的办法
(1)将读书的优先顺序提前
很多人想通过读书提高专业技能和人个修养,然而工作,上网等事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为苦恼的就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规划力不足。斋藤孝在《规划力——如何清晰预见成功轨迹》告诉我们要做出有先后主次的规划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调整手里掌握的东西的顺序,以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要想有时间读书,最稳妥的办法是在做每天工作计划时将读书的优先顺序提前。(如下图)同时,改变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定位,告诉自己若想要生存,工作,不断成长,就必须要坚持读书。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明明还有必须要做的事却在读书,用读书来逃避现实……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便是工作计划,只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就可以心无旁骛,安心地读书了。
(2)寻找成长的契机——只在有需要时读书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读书过量会适得其反,十分认同。
从儿时起我们就被动的接收了“读书是一件好事”这个既定概念。看电视,玩游戏,总会遭到父母训斥,而读书就不会。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童年时代。因为这个概念,人们就会认为:只要读书,就是在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其实不然,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只限于读书上,还有与人见面,网络,学习会等,经过亲自实践,这样才能扩充书本中获得的知识。
同事小A,也一直在坚持读书,但是她只读必要的内容。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改变自身的行动,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关于工作她经常阅读的主题是:如何开发客户,如何维护老客户的关系,如何提高英语邮件语句的专业度等。学了以后马上用在与客户的沟通中。
因此,我们必须将”只要读书就好”这种意识,转变为对工作和人生都有益的“战略性主动读书”。
(3)培养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
每个人能够集中精力读书的时间段,会因家庭、工作、通勤时间、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决定读书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读书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例如,下图一位职业母亲的例子,她想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但是经过一天的工作后感到非常疲劳,很难集中精力读书。因此,她晚上会和孩子一起睡下,早上5点起床,这样就获得了读书的时间。
因此,思考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并坚持这种方式,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将阅读量控制得恰到好处,就不会因为读书耽误做其他事。提高自身能力的“主动型读书”也慢慢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也才能真正自由地支配时间。
02.牢记书中的知识点
(1)在书中做标记
--购买新书以后,做的第一件就是在扉页处写清楚购买日期,开始阅读的时间,结束阅读的时间,阅读体验评级,为什么要购买等。这样做的好处可以根据时间的跨越长短,提醒自己尽快阅读;根据阅读体验可以知道自己喜欢读哪种书,减少买错的机率。
--用黄色荧光笔画线标注自己认为表达出色的内容,从未学习过的新知识,体现出作家洞察力与智慧的内容。与斋藤孝在《规划力》中提到的用三种颜色笔做标注不同,作者只用一种颜色笔做标记节省时间,不会因为来回换颜色走神,而且黄色可以保护视力,在复印时也不会变为黑色。相反,如果使用红色或蓝色的荧光笔,在复印时可能会加深标记的颜色,导致无法看清楚内容。
--除此之外,为了日后能找到做标记的内容,可以将做了标记的页左上角或右上角折起,折起的页数越多说明这本书的作家几乎在每一页中都写下了让人觉得精彩的内容。
(2)一次只专注阅读同一本书
作者这个观点让我收获很大,我以前喜欢在一同时间段阅读不同类型的书,最后的结果特别挫败。因为很难读完一本书,没有成就感,并且很容易忘记之前读过的内容;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一定会有想法和目的,但时间一长就也变得模糊不清了;长时间读不完一本书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压力,甚至最后将读书看作一种逃避的手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改变阅读方式,从开始阅读一本书后一直读完。把精力专注到一本书上。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深刻领会每一本书的精髓,从而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3)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们在看完某个电视节目,某个电影后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做这件事”“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比如,最近比较火的电影《银河补习班》,《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多评论说,我喜欢那种教育方式,我如果能做出这么好的动漫就好了。也许很难,但我希望达到那样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要解决问题的意识。读书也是同样,在阅读时是否抱有期待的心情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必须阅读那些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书籍。
为了维持高度的求知欲,需要在开始阅读前明确两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以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只要做到这一点专注程度和理解程度就会大幅提升,关注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03.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限制读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输出
许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好事,因此漫无目的地、一本接一本不停地读书。
有的人读过一本书后,只觉得“这样啊”,便置之一旁。
如果采用被动读书这种方式,很难做到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最终也无法从中获益。如此一来,我们就会慢慢形成读书无用的想法,其结果是必然是再也不读书。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最重要了一步——输出。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把读过的内容充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读过的某一本书成为了改变自身的契机,那么,这比起那些读了上百本书却没有任何改变的人就能够更早地获得更好的成果。具体输出书的内容方法有很多,可参考以下2点:
(1)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我们可以阅读各个领域能帮助自己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书,毕竟提高自身工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改善沟通能力的,加强项目管理的,提高工作速度的技巧和工具等。像这样一边学,一边用,一旦产生良性循环,就不会断打开良好局面。这便是“主动读书”的最大效果。
(2)分享读书成果,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读完一本书后,要尽可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如果你不擅于与别人见面沟通,可以通过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微博问答”“豆瓣问答”等网络平台。(如果分享的足够好,前两者会有收益。)这样,你在回复别人问题时自然地整理要点,并且通过回答他人的问题,更进一步地整理重要的内容。
另外,还可以写书评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特别是今日头条中的“青云计划”,如果被选中,还会有现金奖励。让你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加一份被动收入。
作者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中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为什么优秀的人再忙也要坚持读书,工作忙碌的人怎么样做才能做到“主动读书”并且把书中的内容活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书中还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重读,30岁之前读300本书,如何有效的处理囤积的书等,因为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特别建议认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阅读的朋友看一下是一本真正能帮你带来改变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