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晓对我说:写不下去了?!我感觉自己的文章写的不好,没脸发出去,像我这种情况,正常吗?我说:正常。那怎么办?不要停继续写!
你好,我是晁杰周易文案,今天继续分享写作干货。
我的小助理张晓晓像众多写作新人一样,不断遇到写作路上的阻碍。不要停继续写,这是我给她的解决方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写的还不够,继续写就是了。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李笑来曾说过:写得好,在我这里压根没什么秘密,全凭写得多而已——至于“哪儿有那么多可写的?”,同样没什么奇技淫巧,在我这里压根就没什么秘密,全凭读得多而已。
“写得多、读得多”,这六个字道出了写作的真谛。不是写作者遇到的问题多,而是磨铁杵的工夫下的还不够深。
再来看看李笑来,从2005年开始写作,已经出版过9本书,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即便如此,每天保持写作3000多字的习惯。所以,优秀必然有优秀的道理,成功必然有成功的逻辑。
反观一下你自己,先不说遇到的写作问题几多,每天坚持日更,每天输出几千字的习惯能做到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跬步是否一步一个脚印,用输入、思考、输出来扎扎实实的沉淀与积淀呢?
正如李笑来所言,写作没有什么奇技淫巧,只是写的量多了,读的书多了,你也就写好了。也如卖油翁擅技一般,无他,唯手熟尔。
事实上,很多写作新人还理会不到“写得多、读得多”的深刻含义。更多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法永远大于行动,甚至迟迟不敢下笔写作,就不要说有质的变量了。
试想,没有笃定的行动力,计划始终是计划,问题依旧是问题,写不好依然写不好。怎么会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呢?
我有一个老兄,某日与一位佛家朋友坐而论道,几番下来,老兄感觉很无力。自己的观点好比是拳头但总是打在棉花团上,绵软无力,心力不足。佛家朋友说,你不要在辩了,我有两个世界,你只有一个世界。
事后,老兄闭门反省,然后开始一个决定,利用半年时间,精读西方哲学和传统佛教。半年后,老兄俨然深谙这两个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了。至于他有没有再次与高人智辩不得而知,但这回是轮到我来深度反思了。
当我与老兄畅聊其他事宜时,你来我往有问有答,彼此都能兜着住。只是他话锋一转,聊起佛学与西方哲学时,我便无力接招了。我感受到的是他对这两个知识领域,颇有深邃地见地和强大的知识掌控力。
事后复盘,给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我们总是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什么,唯独缺乏的是改变问题的行动力。我这位老兄毅然决然的行动,聚焦打穿了一个问题障碍点,拿到结果得到蜕变。着实令我艳羡和敬佩。
所以,当我启动“5点晨读100天打卡直播”计划时,李笑来及我这位老兄他们的行动力精神是我的动因之一。早上5点~7点,一天多出来两个小时用来读书,也是我向“读得多、写得多”看齐而付诸的行动。当然,我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或许很多人看不到“写得多、读得多”的由量到质变的节点在哪里?换言之,什么时候是一个质变时刻?这也是很多写作者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因为看不到结果、得不到及时的过程反馈,自信心就溃散了。
李笑来说过一个成长模型,坚持写作就是一个复利的过程。你投入的时间,攒积的写作量终究会出现一个拐点,他称其为里程碑时刻。从此,过了拐点以后,你的个人势能必将大鹏展翅一飞冲天。
一句话而言,只有“写得多,读得多,”你才能真正到达拐点,厚积而薄发,开启人生的高光时刻。那么行动就是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杠杆,然后坚持,静待花开!
好了,干货就分享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写作干货,你可以私聊我,我会给你更加详细的解答。
写作,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写作与演讲是这世界上,具有大规模塑造影响力的两种手段。
如果你感觉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收藏、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