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22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一带,足迹遍布青海全省,在4149个村庄中已走完一大半,带领3000余名村(社区)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累计培训青海基层干部35.29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成为新时代“青海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坚定初心,深深扎根基层。21岁的优秀青年朱治国没有留恋城市,通过考录后服从组织分配,到距离西宁市800公里以外的戈壁乡镇工作。这里风沙大,交通不便,吃住条件艰苦,对于城里来的大学生是不小的考验,但朱治国同志能坚定信念信仰,夙兴夜寐不辞辛苦地工作,深深扎根基层,深深融入群众,“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便成为了他最真实的工作写照。22年来,他在青海4149个村庄中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坚持不懈,他帮过的每一位群众,都展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坚持为民,致力脱贫致富。在朱治国同志心里,群众永远是第一位。扎根青海以来,他一门心思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陶北村,他带领当地群众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创建“红色物业”、落实“三乡工程”,引领的旅游项目投运三年多累计营收约1500万元,解决本村及周边村镇200人就业;他积极为陶北村争取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资金,以此成立的“红色物业”公司近两年盈利50万元,还给村民分了红。在他的带领下,陶北村当地村民的荷包逐渐“鼓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坚守正气,保持廉洁作风。朱治国同志多年来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朱治国同志在2004年底从格尔木市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时,其妻子屈敏还在格尔木的电视台当播音员兼记者。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对于朋友,也能做到公私分明。他的朋友赵超在街道工作超过了10年,从社区街道一步步干到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却从没得到朱治国同志在个人发展方面的一丁点“帮助”。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朱治国同志的清风正气。
今年6月12日,为朱治国同志吊唁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络绎不绝。许多人情难自抑,泪如雨下。斯人虽逝,朱治国同志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朱治国同志用他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激励了更多的人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