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的普及,三国袁绍与曹操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那么正史中的袁绍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又是怎么败给曹操的呢?
这里离不开袁绍的发家史。袁绍的高爷爷以下四代都是朝廷位高权重的三公,可以说是世代豪门了!势力威振天下。再加上袁绍公子本人礼贤下士,前来归附的人很多。曹操这个浪荡的公子年少的时候居然都跟袁绍交往认识。于是袁绍一路从从大将军掾属升任司隶校尉(相当于纪委加锦衣卫指挥师)。
汉灵帝去世以后,朝廷中说得上有头有脸的就剩大将军何进和袁绍以及董卓了!何进被杀后,袁绍就独自杀了二千多名宦官,宦官也是官啊,其中就有司隶校尉这一职位的宦官,而且是无论老幼!
就连董卓废年少的皇帝还要与袁绍商议!袁绍没办法只有不回答,赶紧逃往冀州。这不算啥,逃走之后朝中还有人说好话,致使董卓没有动杀袁绍的心思!而且还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表示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想到袁绍发迹的军事资本就是渤海郡!
袁绍从渤海郡起兵讨伐董卓,不久就得到关中之地。董卓就把袁绍的叔父等人全都杀掉。袁绍却很得人心,天下之士争相归附,都想为他报仇。各州郡蜂拥而起,甚至起兵都是借着袁绍的名义起兵。
当时汉献帝刚过完颠沛流离的生活,无人迎立。就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袁绍手下郭图劝说袁绍迎立献帝,如果袁绍这样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可能就不是曹操了,历史将会被改写。结果袁绍不听。这是袁绍犯的第一个错误!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县之后,效果立现,收河南地,关中皆附。袁绍肠子都悔青了,简精卒十万,骑万匹,要去攻打许县!这时候袁绍手中占领冀、牧、幽、并四州,兵马几十万,手下有审配、逢纪、颜良、文丑为将,田丰、荀谌、许攸为主要谋士,可谓是声势浩大,天下无人拥有这样的实力。
然而声势越大越刚愎自用,袁绍首先是听不进去有用的意见。曹操亲自领兵攻打刘备,很明显可以乘机攻打曹操后方,可惜袁绍就是听不进去手下谋士田丰的意见,手下田丰只能仰天长叹!
甚至是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做战方略上,袁绍也听不进去意见,直接导致对曹方略上发生错误。首先是手下有个泪授的劝谏袁绍阵前大将颜良不可单独任用。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不听!最关键是战略上也不听沮授的建议。当时袁绍十万精兵,曹操1万兵马生病的十之二三,而且军粮不多,慢慢打拖也能把曹操拖死,袁绍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硬是不听,非要跟曹操一战定胜负一绝生死!而曹操北方士兵本来就强劲,袁绍兵马虽然多但不如北方兵马强劲勇猛!结果是阵前大将被斩了好几个。而且运粮车队还被烧掉!
这个时候双方都认识到粮草的重要性。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领万名士兵看守粮仓大营乌巢。沮授又劝谏袁绍派一支小分队在乌巢外围护卫,以防止曹操劫营,袁绍估计是犟劲上来了,又不停从,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这个建议不听从那个建议不理会,袁绍一步步走向败亡之路。再加上袁绍手下叛徒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于是出卖袁绍,向曹操献计劫乌巢,袁绍就已经败亡已定了!曹操亲率五千大军乘夜色袭击乌巢大营一举成功,袁绍救兵又破击败。手下两员主将见势不妙投降,袁绍大军土崩瓦解,只身与儿子逃亡!
曹操在评价袁绍时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可见明明是一张好牌,袁绍偏偏打成了一幅烂牌。以其兵多将广数倍于曹操,再加上手中谋士众多,天下英雄归附,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啊!但是却表面上招纳人才,却不任用人才,甚至嫉妒人才,败亡也是应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