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配置和股社区有点像,有基金有股票,自己手头也做一点,然后拿一些不是核心标的的出来讨论。
景清文字能力强,最早认识是做广告,后来改做人物采访,现在又开始做美食专栏,看来只要有一技之长总是有路的,否则你只能到处去搬砖卖苦力,或者牢牢绑在同一个位置。
发现了一个因果互换率,因为你学这个专业,所以大家都来问你,所以你即使不太懂,也要逼着自己去搞懂,然后来教别人→因为你总是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你的业务能力越来越强,就真的成为这方面的行家了
有个心态不对:不该看不得人家好,难道希望认识的都不行,行的都不认识,朋友圈越low才越开心?
#时间规划:中午时间怎么用,上班孔隙时间怎么用,回家时间怎么安排
按现在的时间安排,一周才周末两天时间,能做什么事,这个视角看来,工作就显得特别累赘
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整理自己的思绪记忆空间,记录生活拍摄家人的点滴
几大矛盾:自己家人拍不好,一直去拍别人;自己家乡还不好,一直到处去旅拍;自己生活拍不好,一直去拍别人的生活。明明该做的事情很多,却整天想着怎么打发时间;一堆事情没做,却大部分时间在上班,上班时就想着怎么混过去比较不觉得无聊。
人际交往一大原则:礼数别少了,至少对你想保持好关系的人
其实你什么都比婉容早啊,关注逻辑思维,组织社群,参加写作营,但是现在人家收获丰富,已成为泉州社群圈的一个小名人了,而我却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
以后就和孩子同步成长,培养好习惯,平时多读书,研究摄影,赚钱,旅游,慢慢来,在家好好沉淀自己也陪他度过婴儿时期。
今后上培训班,千万不要再打酱油了,一定要跟紧步伐,必须认真完成作业,争当优秀学员,积极互动,快速学到本事,快速链接资源才有意义。之前报的那么多班都是积累了一大堆课程后去回看,结果人家课程都结束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没去看完,更不用说去跟学员互动,那么热闹的交流群反而成了一个累赘,聊也聊不进去,退又舍不得退。
研究某个领域时,你会对某人特别有感觉,但实际上他绝对不是最一流的高手,既然如此,你就可以从兴趣出发,先跟着他学,然后去看他推荐的书,他推崇的人,一步一步学上去。就像小学生直接看世界名著的原著,实际上不一定有帮助,甚至对他的阅读兴趣来说是一种伤害。
明规则潜规则,想混得开两种都得懂,很多人觉得社会太复杂,就是因为只看得懂明规则,不懂得潜规则
当时做事的时候总是想很多,觉得做了有什么好什么好处,没做有什么什么坏处,事后回看其实都是自己的自作多情,因为做了其实也就那样。比如比如说请认识的当主持人,当初觉得可以融入他的圈子,可以向他学习,请教经验,实际上也就仪式当天接触多一点,真的没什么差。还有研究生毕业认为写社群的论文就能够占据理论至高点,做一个社群的达人,一个社群的先驱,其实论文写完就扔在那边呢,跟任何一篇普通的论文一样,过后连看都不会再看
有几个嗜好在大量吞噬时间,比如说喜欢吃小吃和夜宵
看到一篇文章,说成为作家500本书,想起老杨说做投资至少500本书打底,所以你要打造一门谋生的手艺,前期的投入钻研是绝对少不了的,你觉得没什么进展,是因为这个500本的基础目标,你只是买了一两百本,而看的只有四五本吧,也就是说最没难度的第一关也只完成了百分之一,你还希望能看到什么成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