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篇第十九12
【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大意】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没有抓住学问的根本,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做君子的学问,先传道,还是先学技?道放在后面,人不懂已疲倦,怎么教?就好比草木一样,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习性,五谷果蔬分区栽种,对人也是因材施教。不管他造诣之浅深、功夫之生熟,尽拣那高深的,要传他所谓大道,说了他听不懂,教了他学不会,那不是欺罔他吗?先按照浅深次序,一步步来,有始有终,让学生大小浅深都学通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一点启示】道在日常生活中,洒扫应对,道在其中矣!日本今天就有“扫除道”一说,管理企业,治大企业病非常管用,这是今天非常有必要倡行的。当然,正人先正己,扫除道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浅谈】
1、子夏是对的,子游过于高深了,这也是今天大多人的认知。总以为我是干大事,不太注重小节,尤其是整天念叨着做大事,自己的房间卫生都乱其八糟,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我深以为然。
2、千万别神叨叨提“道、学、术”,其实,这是嘴皮子功夫。道很简单,圣人之道,简易明白,我们缺的,反而是踏踏实实的执行、践迹。今天不缺道,缺少匠人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
3、王阳明有句话叫作“圣人几千年来传下来的那一点点真骨血”,这点“骨血”,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下势扑下身子干,一切的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真知。
4、只有自己投身于工作、修行、锻炼身体,才能发现自己心清净了,杂念少了,心情愉快,就会有创造力。心态决定一切,干净利落,整洁有序的环境迸发无穷的活力。
5、洒扫、应对、进退,不仅是生活能力的培养,今天依然是孩子成长的人格形成必由之路,人格即生活。这是我们三千年一贯的传统,今天亟待恢复。
6、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师从西方,是培养孩子赚钱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谋职业、谋饭碗、谋生第一,与中国传统培养一个独立人格、大写的人,宠辱不惊的大丈夫差别真的很大。当然,现在这些都在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