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孤者,琴

琴之史久矣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君子四艺之首,在古代只叫做琴,近代为区别于其它乐器,才习惯地叫做古琴或七弦琴。

古琴历史悠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说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琴之曲纯矣

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有140 多种琴谱,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

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

现在琴人能演奏的不到百曲,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仍是一大笔财富。

在古琴音乐中保存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黄河长江流域固有文化的宝贵传统。

隋唐时期,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华厦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延续下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旧唐书 乐志》讲:“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

如果说《幽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则《广陵散》应是“楚汉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

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之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

蔡邕《琴操》所记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

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老师成连先生,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表明了最晚在汉末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

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创作了《水仙操》,很发人深思

古琴曲的一些过渡段落、连接部分不只是为了过渡和连接,而是有它重要的推动乐曲发展的作用,有它独立的生动形象。

如《潇湘水云》的“水云声”,《梅花三弄》的三次泛音乐段之间,“第二主题”之外的音乐,《忆故人》中多次出现的“放合”音型等等。

琴之技,至情至性也

古琴的音乐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是按照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而决定的。

由于内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种多样极不相同的。这固然是因为前人没有进行总结,没有根据总结出来的曲式再去创作。但主要还是因为内容的需要决定了所形成的曲式结构。正如小说有风格、笔调的相同,而绝少结构的相同。

比如《流水》,是在描写山泉汇成江海的过程中完成乐曲的发展。几次出现的歌唱性旋律,起到对比、联结、承启等作用,并用以表现人的感受:“智者乐水”。

乐曲各部分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欧洲音乐作品根据通行的曲式所建立的各部关系。

《潇湘水云》是由云水苍茫的环境中引出人的危亡深忧,又逐步发展到爱国的激昂之情。在结尾情绪转为怅惘并在云水迷蒙中结束的部分也并不是开始部分的再现,不论是音乐材料和形象,都不是前面那一部分的再现。

它不是先呈示再展开,然后再现。而几乎是一开始就在展开,直到乐曲结束。这是它自己的内容所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古琴文化研究 原创 /魏周旺 一、中国古琴文化概述 (一)琴史述略 古琴,我国最早的弹拨弦乐器之一,古称“琴”...
    阿难迷阅读 10,106评论 14 16
  • 中国古琴文化研究 原创 /魏周旺 一、中国古琴文化概述 (一)琴史述略 古琴,我国最早的弹拨弦乐器之一,古称“琴”...
    Eva朱阅读 8,257评论 0 6
  • 不论是学院专业还是社会业余爱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常听说“我是学着玩玩的”,为了“玩”得...
    水杉古琴阅读 9,975评论 0 9
  • 文:吴叶 转自:虞山吴氏 古琴在古代被称作“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乐器。 有多久远?就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
    水杉古琴阅读 8,103评论 1 3
  •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其清、和、淡、雅的音乐...
    圣易王时阅读 8,661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