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开森心理)
学心理咨询技能的时候,有位老师告诫说,咨询的时候尽量不要去给来访者提建议。
在实践中,我逐渐领会到「不提建议」的深刻道理。就像毒蛇出没的地方多半会有解毒草一样,来访者在带着问题的同时,也总是带着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帮助他发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资源,才算是上乘的咨询。
但是,「不提建议」真的很反人性。「提建议」这件事就像「塞壬之歌」,在咨询的航线里不断诱惑着咨询师。在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需要建议的时刻,上周就有个朋友问:自己一周总是有三天玩到头晕,然后两天学到眼花,怎么才能改变这个状况?
如果是咨询,当然可以逐步分析这背后的心理动因,再让他领悟到更好的办法。但生活中(甚至咨询中),能不能两全其美,既能满足咨询师「好为人师」的欲望,又确保提出的建议对来访者有益呢?
高手是可以做到的。
高手的建议总是违反直觉
疫情期间,很多学生朋友被迫在家里学习。学生时代有在家学习经验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在家学习意味着什么。
于是,有位学生朋友向李松蔚(北大心理学博士)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放假在家我一向总是懒得动,非常丧。刷刷手机,在家来回转悠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反正就是无所事事。既不想写作业(初会、计算机二级、四级考试复习),也不想干做饭炒菜一类的家务活。以前不管寒暑假、周末,似乎都是这么混过去的,上了大二的这个假期也是这样。被父母要求着干活也就烧个水拖个地,被妈妈批评我懒。虽然也不想这样,但似乎无力改变。怎么办?
如果是朋友咨询你,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直觉告诉我,这位同学似乎缺少做事的动力,那么我会从找动力的角度出发,给他一些激励……又或者,应该获得更多的信息,跟他聊一聊童年,挖掘出更多历史信息,也许能从中看到某种童年模式的重复。诸如此类。
以「开脑洞」闻名的李松蔚自然会不走寻常路,他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段时期,很多人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很憋闷,都要憋出问题了,你也许可以给他们一些指导。
我想邀请你做一个「什么都不做」的实验:请你在未来7天的时间,保持让自己什么都不做,不做家务,也不学习。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
就这样?
第一句话我能理解,为消极的问题做积极的赋义,从而让他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问题」。但后面那个「什么都不做」是个什么鬼?也太违反直觉了吧!
我好奇的是,这个建议的效果到底如何?很幸运的是,后面看到了这位求助者的反馈。
实验开始第二天,这哥们反应过来「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的」,然后「对于作业没那么反感了」。
第四天,他有了一个很棒的领悟:「我感觉其实我在逃避学业,或者在逃避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者是反抗某些使我感到难受的规则」。
第五天,竟然「晚上学习了一小时」。
等等,这里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无法理解我的震撼,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人类为了逃避改变能有多么的丧心病狂。
然后我发现,他所做的建议几乎都是反直觉的。有些甚至相当荒谬——
老师,我静不下来看书,看书想一下子看完,看电视剧也是,总想一下子看完。
建议:写下当天要看的书和电视剧,用一小时全部看完,电视剧从头拖到最后,读书可以参考量子阅读。然后做其他事。
老师,我大儿子到初中,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各种逆反……
建议:如果是我,我会刺激他多逆反一些。
老师,儿子12岁,疫情后经常睡到下午。他爸爸是军人,总是对他大吼大叫。我和他爸爸经常因为教育问题吵,但其他方面还是很恩爱……
建议:建议你跟老公吵吵架(在与儿子无关的话题上)。
这些看起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建议,到底为什么会有效呢?
违反直觉的答案往往是杠杆解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初春,我在美国缅因州漂流,目击了一场悲剧。我们碰到了一个小水坝,于是把舟拉上岸,绕到水坝的下游。但第二队有位喝了酒的年轻人,决定驾驶皮筏冲下去。结果皮筏翻了,他掉进水里。由于大家离他很远,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为了避免被吸进坝下的回流,不断尝试奋力往下游游去。最后他精疲力尽,冻死过去。他的身体被吸进漩涡,几秒后,就在下游十几码的地方浮了上来。
彼得·圣吉总结说,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尝试去做却徒劳无功的事情,水流在他死亡后几秒钟就帮他完成了,杀死他的正是他的奋力对抗,他不知道唯一的对策是“反直觉”的,如果他顺着回流潜下,他应该还可以保住性命。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一些类似的地方。想到彼得·圣吉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脑袋里一下子蹦出两个字:系统。彼得·圣吉师从系统动力学奠基人佛睿斯特教授,而李松蔚曾说自己深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影响。
如果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事情就变得很有趣了。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认为,系统自有它自己的智慧。
在一个生态系统里,草要阳光,羊要吃草,狼要吃羊。设想一下,部落有个酋长爱吃羊肉,为了让草原的羊变得更多,他下令捕杀狼群。狼少了,羊一开始的确多了起来,但很快草被吃光了,不但草被吃光了,羊因为缺少运动纷纷得病,结果羊群大批死去,变得比以前更少了。更要命的是,没病死的羊也因为肥肉过多,变得没那么美味了。
这个知识点出现在生物书上的时候,很好理解。出现在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倾向于选择「杀狼」的方案,并且死不悔改,总认为羊变少的原因是狼杀得还不够多。
这种符合直觉但愚蠢的解决方案叫做「表面解」:不论造成偏离的现象是什么,我们倾向于利用它的对立面去解决问题。如果这不足以改变偏离,我们会持续加强对立面的力度和数量。
一个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会找家教补课。如果还是不行,就会找更好的家教,补更多的课。殊不知,越来越大的压力只会让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强烈,导致成绩退步更严重。
这就是系统中的悖论: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难解。
那什么是杠杆解,杠杆解为什么就能解决问题?
杠杆解会带来第二序改变
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改变:一种发生在某一个系统内部,而系统本身维系不变(第一序改变);另一种改变发生时,系统本身也会被改变(第二序改变)。
如果这个定义有些费解的话,也可以这样解释:好比你此刻正在做梦,你跑也好,跳也好,飞行也好,游泳也好,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这些行为有多么强烈,你仍然是在做梦,你无法改变「你在做梦」这个系统,因此所有这些改变都是第一序改变。跳出这个梦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醒过来。「醒过来」不再是梦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了,它是第二序改变。
「杠杆解」就是能够带来第二序改变的解决方案。
再回头看我们的案例,似乎能找到一些感觉了。「什么都不想做」的孩子,无论让他做什么,他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想做」的反作用力,因此,「让他做点什么」是一个表面解,都会进一步加强那个「不想做」的感觉。唯一能改变这个结构的,只有一个矛盾的、反直觉的建议:「让他什么也不做」。
这就好像踢足球,足球飞过来的时候,不会踢球的人会用脚迎上去,结果足球被弹开很远;而有经验的人,脚会顺着球的方向移动,把力道卸下来让球自然停在脚边。太极也是一样的道理,借力打力。
让他什么也不做的时候,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反抗这个「什么也不做」,那么他只能做点什么才能完成反抗;第二个结果是,认可什么也不做,那么「不想做」这个反作用力也就不存在了。于是,他从「做」与「不想做」的矛盾拉扯之中解脱了出来,得到了观察这个系统本身的时间与机会,最终推动了他的领悟与改变。
当然,到底会往哪个方向改变是没有预谋的,只要觉知到自己在做梦,你是继续做一个美梦,还是醒过来就是可以选择的事情了。用不变的方式让人改变,没有比这更美的了。
最后,回想一下开头朋友问的那个问题:自己一周总是有三天玩到头晕,然后两天学到眼花,怎么才能改变这个状况?
「努力,加油」、「克制自己」或者「学什么鬼,嗨起来」都是在系统内部找方案,只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因此都是「表面解」。如果给一个「杠杆解」的话,我大概会这样建议:
选择哪三天玩到头晕,哪两天学到眼花,然后剩下两天根据心情随意,并记录下自己一周的选择和想法。
我相信,在化解掉「偷懒」和「努力」的对立之后,他很快就能发现,原来「偷懒」和「努力」自己完全可以控制。
你还有更好的「杠杆解」吗?欢迎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