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信息发生在22年前,具有时代和地域属性,请勿与当前时点及不同地域比较。
1999年7月7日-9日,17岁的我参加了决定一生命运的一场大考——高考。
身处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有一个好处就是,虽然7月已是一年中几乎最热的时段了,但我们那里其实就还好,所以在东北高考的孩子能少遭点罪,不过我们那儿也没有空调就是了,至今学校里也依然没有空调,因为不需要。
其实整个高考的过程波澜不惊,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像之前的几次模拟考一样,该会的会,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我考试的座位在教室靠窗那一列的倒数第二个座位,左边没人,右边和前后各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幸运,考后跟大家聊天才知道,一般来说像我这种年级稳定前十的种子选手,十分有可能被安排身边坐个关系户,然后你就别想消停答题了,还得想办法给他传答案,估计是那一年关系户比较少,只有一个同学被安排了,结果他也考砸了,用他的话讲,“椅子腿都快被踢断了,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做题!”挺可惜的。
说说那时候我们高考的科目和分数构成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门150分,总分750分,跟现在很不一样吧。高考前也会经历三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呢,一模570,二模592,三模560,其实还是不太稳定的,不过都说二模难度最接近高考,恰好我二模考的最好,所以也算有一定的信心。
当时我所在的省的录取分数大概怎样呢?结合前面数年的情况来说看,分数线也相对稳定:一本线510-530,清北基本都在610多,人大、上交、复旦、浙大、南大都在600左右,然后其他985就都在600以下了,所以我的分数上个985问题不大,就看发挥如何了,发挥好,上个三档靠上的985,发挥不好,上个三档靠下的985,基本如此。
1999年也算是高考历史上比较特别的一年,有两个第一次:
第一次实行考后估分报志愿:之前都是先填报志愿,再去考试,不确定性非常大。后面没几年就改成了考后出分报志愿,仅1999和2000年是估分报志愿,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
第一年实行高校扩招:这个扩招就真是扩招,单纯的扩大招生名额,跟前面几年的“多交钱”扩招还不一样。
7月7日,语文、数学,可以说第一天考完心情还是比较糟的,这两门都是我的弱项,模考分数一直在100-110之间徘徊,正式考完我觉得也就这样。
7月8日,英语、物理,这可以说是我最high的一天,这两门一直是我的强项,模考分数在120-140之间稳定,正式考完感觉也不错。
7月9日考完最后一门应该是化学,这门课我的成绩最不稳定,100分左右得过,140分也得过,正式考完感觉要比之前的都好,所以心情也不错。
低开高走的三天就这么过去了,7月9日下午,正式解放,当天晚上同学们组织了通宵聚会,那也是我第一次喝酒,结果就喝了个一塌糊涂,吐了好几次。
7月10日早上3:00,我们离开烧烤店,东北的天已经亮了,我们一群人还跑到江边转了转,彼时还很流行XX功,还能看到大批人在练功,好像是当年那个暑假就被严厉打击了。
歇了两天,学校组织大家领原题,开始估分,准备填报志愿,这时候神奇的我又发挥了,我根据记忆把题目又做了一遍,最后对答案估出的分数是598分,差2分600,创了历史新高,于是根据这个估分,老爸帮我选择了位于祖国西北的西安交通大学,要知道在1998年的高校排名中,西安交大排全国第7名,也算是当时的好学校了,可惜我一入学这个排名就一跌再跌,甚至跌出前二十了,现在好像又恢复了。
最终分数出来,我的分数是599分,跟我估的分数只相差1分,又赶上前面提到的第一年扩招,所以我又幸运的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相当好的一个专业,入学后才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我们专业除了陕西本地的学生,分儿最低的就是我了,其他人都在600以上,甚至还有700以上的,运气属实不错。我的各科成绩跟我的感觉也基本一致:
语文:98分,将将及格
数学:102分,依旧很差
英语:124分,单科成绩横向最高
物理:139分,单科成绩横向并列最高
化学:136分,单科成绩横向第二
我的这个成绩位于当时全县第五名,其实我们县城就我们那一所高中,这一届总共6个班,300左右个学生,最终参加高考在200左右,而前五名也就是全部考上985的学生了 :
第一名:618分,浙江大学
第二名:615分,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三名:615分,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四名:608分,上海交通大学
第五名:599分,西安交通大学
第六名:590分,哈尔滨师范大学
这里面最冤的是第六名那位女生,她自己估分估出了510分左右,于是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结果分数出来是590分,肠子都悔青了,我记得高考完有一次回学校玩,看到高三各个教室的黑板上都写着:XXX 590分,哈师大,看来她也是受了不小的刺激。
有关高考,就回顾这么多吧,还是那句话,分数及分数线具有相当强的时间和地域特点,横向比较没啥意义,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