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结束了所谓的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就是鲁哀公,可以由此断定,《中庸》所记载的关于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发生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之后,这么多年政治生涯的广泛阅历和颠沛流离,极大地开阔和丰富了孔子的政治理念,也才有了超越于《论语》之上的更加高超和通透的政治思维。
可以说,此时的孔子,政治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鲁国,而是把自己放在整个周王朝的架构中审视历史,审视天下政局。
《中庸》第二十章第五段落,孔子对前述治理天下的九个原则进行高度梳理概括,治理国家必须遵循九个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有所准备,主观意志向最好的方向去努力,但也必须考虑到各种客观因素和现实矛盾,做最坏的打算。只有从好与坏两个极端,两种结果通盘考量,在制定决策时才能确保客观。
预,事先,提前,在事情还未发生之时,在指令还未行动之前,做好计划。精神与物质上有准备,就能随时处理突发情况,把各种可能因素考虑在内,这样做事情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开口说话之前,打个腹稿,在心里想清楚,面对的是谁,想表达什么意图,用什么方式表达会取得最好效果,遇到对方质疑反问该如何应对,这样,在与人谈话时就不会像小孩子刚学走路一样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是一种社会能力。
做事情之前,考虑清楚,想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方式达到目的,遇到困难和阻碍该如何解决,需要调动哪些资源,需要协调哪些关系,有没有应急预案,把事先功课做足做好了,一旦遇到障碍就不会困顿,不会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行动之前,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有措施,坚定必胜的信念,坚定路线是正确的,无论最终出现任何结果,都不会愧疚,不会后悔。人生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发展的,这里的不疚和孟子的“尽心”思想有类似之处,只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哪怕最终事情不成,那是老天爷的安排,作为人,绝不后悔。
走路之前,选准方向,定好目标,世上没有穷尽的道路,道路不通,可能是我们需要调整方向,该拐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