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主席张红武的行程,堪称一场跨越国境的 “使命接力”。从新疆荒漠到郑州会场,再到巴西 COP30 大会现场,他马不停蹄传递中国生态治理与能源转型的实践智慧。

图:张红武参事在赴郑州市召开的 “联合国黄河专案” 座谈会上发言
结束新疆荒漠化治理紧急调研后,张红武风尘仆仆赶往郑州生态黄河会客厅,出席由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与河南大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 “联合国 WHENCE Initiative 黄河专案座谈会”。虽旅途劳顿,他仍先以线上形式参与会议,最后亲临现场掀起交流高潮。“我人虽然在路上,但心一直在会上”,这句朴实话语让所有与会者动容。此次座谈会成为黄河智慧系统化、国际化输出的重要里程碑,现场签署《“黄河水文化遗产” 协同创新合作备忘录》,启动 “黄河青年大使实践基地” 共建计划,构建起 “政产学研社” 协同发力的创新机制。

会议落幕仅 50 小时,张红武先后赴黄委参与郑辉高速公路黄河特大桥选位工作,赴山东东营完成水利部黄河口模型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随后作为国务院参事室代表团成员远赴巴西贝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30 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边会上,他向世界分享中国在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领域的实践成果,也展现了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等公益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治水智慧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的积极作为。
气候治理:中国担当与系统应对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郑宏英以代表团团长身份在巴西会场致辞时强调,能源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和关键引领者,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以 “双碳” 目标为引领,通过全经济范围减排、全温室气体控制推动绿色发展,依托科技创新加速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她指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全球气候治理从 “规则制定” 转向 “行动落实” 的关键一年,中国角主题边会为各方研讨 “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经验、共商绿色发展良策搭建了重要平台。

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中国角” 边会上,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郑宏英致辞
张红武在专题发言中以数据揭示气候危机的严峻性:联合国灾害风险控制办公室统计显示,2000 至 2019 年间全球自然灾害报告数量持续攀升。他提出,应对气候危机需从 “系统级的效率重构” 切入,降低能耗是最务实、最经济的起点。

图:张红武参事进行专题发言
“最清洁的能源,是节省下来的能源。” 张红武引用国际能源署数据强调,能效提升可贡献 2040 年 40% 以上的减排目标。他指出,降低能耗本质是一场 “系统级的效率革命”,社会需从 “能源消耗者” 转型为 “能源生产者与高效利用者”。若能破解湍流这一世界难题,让工业生产动力遵循能耗最小原理,实现能源与资源双重节约,全球减排前景将远超权威预测。这需要以 “效率优先” 奠定能源转型基础,用科技创新打通各环节堵点,让节能成为减排的重要增量。

图:14 日上午代表团与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教授学者就气候变化下中巴新能源发展方向座谈交流
科技赋能:从黄河治理到全球能源革新
作为水利领域权威专家,张红武强调水力发电作为全球最成熟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价值,指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始终重视大江大河水电这一 “传统” 清洁能源的作用。他展示了古贤水库、黑山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概念图,这些工程不仅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构架,更能通过 “水 — 风 — 光互补” 模式,为区域电网稳定提供坚实保障。得益于流域泥沙治理成效 —— 进入黄河的沙量减少 90% 以上,黄河水库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力发电方面的效能大幅提升,成为平衡风光能源波动的 “超级充电宝”。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源头活水。张红武长期关注光伏治沙技术,其生态效益的持续扩大离不开光伏技术效率的提升。他以自身 40 年前基于 “涡团模式” 取得湍流研究突破为例,介绍该理论对经典对数流速公式的革新如何破解多项水利科学难题,衍生出多个以其名字命名的新公式。如今,杨润祎、余午阳、师翠香等青年学者延续探索,介永胜更是将相关理论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能耗优化,彰显基础研究的跨界价值。“只要找出运用对数流速公式的领域,就有机会在降低能耗方面取得突破”,这些原始创新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深层支撑。

图:代表团回国前夕到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馆拜会田敏总领事(右一)�圆桌讨论环节,代表团成员、福建省政府参事蔡鸿贤(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原董事长、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顾问)以英语与各国来宾直接对话。他分享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 2035 年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彰显了中国推进能源转型的坚定决心与大国担当。蔡鸿贤指出,中巴输电工程实践证明,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新能源大规模、长距离、低损耗输送的有效解决方案;构网型储能具备频率调节、电压控制及黑启动能力,可与 100% 新能源接入组合构成 “无碳发电机”,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重要技术方向。

图:在圆桌讨论环节蔡参事用英语直接对话
公益聚力:守护大河文明的社会力量
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发起,源于施祖麟、张红武等4位国务院参事、水利部权威专家宁远,以及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程路、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亢崇仁等各界贤达对母亲河的深切关怀。基金会由知名国际资深媒体人、公益人文捷担任理事长,秉持 “黄河保护与传承需科技支撑、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并重” 的理念。
基金会联合北京扬帆公益基金会设立 “热爱母亲河・日行一善” 专项基金,以 “每日一元,守护黄河” 的轻量级参与模式降低公众参与门槛。专项基金由企业家尚光修担任主任,外宣资深媒体人高毅带领的河南大公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团队,依托专项管理委员会机制保障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与项目高效规范。联合国 “地球卫士奖” 科学与创新奖获得者卢琦等学者在项目设计阶段提供学术支持,推动 “科学公益” 理念落地生根。
生态治理:绿色基础设施的全球价值
张红武强调,“生态治理本身就是一种绿色基础设施”。他展示了中国在沙漠治理、森林修复、湿地保护等领域的实践成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需坚持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 “双轮驱动”。其中,黄河流域侵蚀沟治理与风沙阻控技术不仅实现固沙减灾,更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 通过生态修复年固碳达 2.3 亿吨,印证了生态系统作为 “固碳工厂” 的独特价值。“若传统抛石工程采用科技创新技术,江河治理与海岸防护将更高效,开山破石量大幅减少,绿水青山必将更加美好”。
他进一步指出,基础研究、能效提升、科学创新与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为 “生态经济” 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如今,从光伏产业链到碳交易市场,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农业,生态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引用崔莉教授 “生态银行” 架构,张红武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增长的核心要义,通过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这一理念与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实践高度契合,基金会正通过生态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结合资本杠杆,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动能转化的有效路径。
协同共赢: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倡议
张红武在演讲结尾呼吁,推动能源转型需要全球协作,政府、市场、科研界需协同发力,通过政策、市场与科技 “三手联动” 保障能源革命成功。
政策之手应制定清晰长期目标,发展碳定价与绿色金融工具,构建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市场之手需优化绿色资源配置,推动分布式能源、虚拟电厂等新模式发展;科技之手要加大基础研究稳定投入,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促进创新成果开放共享。
这一理念与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推动的协同模式相呼应 ——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专家学者的深度研究,延伸到普通公众的日常实践,凝聚起守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图:14日下午与驻巴西中资能源企业座谈后,参观国网巴控公司
知行合一:中国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巴西返程前夕,张红武发给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文捷理事长的工作微信,勾勒出他归国后的忙碌日程:与福建水利调研团队会晤、为清华及中国水科院博硕士生补授耽误的课程、奔赴内蒙古新工艺新材料淤地坝试验工程一线。从落地中国到前往 “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示范” 现场,他在北京停留时间仅 50 小时。“这是近期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为不耽误学生学业,他将辅导交流安排在课后简餐时间。
这份未曾向外人言说的辛劳,让这位中国学者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既是联合国讲台上传递 “黄河智慧” 的国际使者,也是深耕教学一线、心系治水实践的师长与科学家,更是公益事业的坚定推动者。

图:“联合国WHENCE Initiative黄河倡议”郑州座谈会
从黄河之畔到亚马逊雨林边的巴西会场,张红武以行动诠释了中国学者 “知行合一” 的担当。正如他在郑州座谈会上所言:“WHENCE Initiative 黄河专案是连接中国智慧与全球议程的纽带。” 依托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等平台,中国治水智慧正加速实现系统化、标准化、国际化,为全球大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场跨越国境的 “使命接力”,正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从 “参与者” 迈向 “引领者” 的生动缩影,彰显了从治理理念到公益实践的完整闭环。“我们必须站在为全球大河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高度来推进这一事业”,张红武的坚定信念,正转化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坚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