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单把美好残留在回忆中
追剧《如懿传》终于在岁末年尾告罄,印象最深的不是离奇诡谲宫廷你争我夺,而是熠熠生辉、微弱对美好善良的执着;周迅的完美演绎,让美好与良善隐隐闪着不屈光芒,彰显了创作者匠心独具的审美趋向;为什么美好总成追忆?为什么美好不留在当下?为什么追求美好总会与惨重代价相随?
《如懿传》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宫斗剧,作为女主的如懿完全没有约定俗成主角的光环,不工于心计,不谋求算计,却处处遭人陷害,八十七集剧作的核心始终不是宫斗,只是套用了一个宫斗的壳子,内核探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美丽与龌龊,即封建礼仪对人性的压迫与扭曲。随着剧情曲折演绎,一条清晰主线在牵动着你,那就是无论之前多么恨的某个角色,一旦她即将漏洞百出褫夺、禁足,都会变得可怜起来,曾经嚣张跋扈、恃宠而骄遁形无踪,到头来她们在宫斗中得到的只有狼狈不堪、令人唾弃。
如懿未曾算计过谁,亦不愧疚于谁,更无需忌恨谁,虽然与皇上的今生情谊不再,她心里仍藏着“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那份初识的美好,像是一道光指引着她一步步走来。缘于这份初心,她毫无怨言去冷宫,丢弃重重羡慕不觊觎重新登上后位,一心善待妃嫔与皇嗣,用一腔真心对皇上刚直劝谏。在相互猜忌、倾轧的环境里,她并没有迷失在封建桎梏里,她始终如一守住自己的初心,执着于自己初始心底的追求,始终清晰透彻又坚定地做好自己,即便太多的失望与痛苦,也谨守着那些人性的美好与良善。
临终时光里如懿剪掉了与皇上的画像,拒绝了被送回的皇后册宝,甚至倒掉了江太医为其开的用之吊命的汤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守着那盆象征年少深情的枯死的绿梅,怀念着曾经一起相伴却又分散的琅嬅、晞月等人,想象着后宫妃嫔与皇上一起赏月喝茶的另一番热闹的光景……;那一刻的她,有着与紫禁城往日生活中不一样的生命状态,少了无奈、隐忍与克制,多了自由、平静与释怀。在主仆二人共享的凄清的月色里,如懿安详地“晒着月亮走了”。
这一去,带走了年少时青樱与弘历的相知相惜相爱,带走了这一世她对紫禁城、对中宫位份的厌倦,更带走了她对平安顺遂、自由自在的向往;也将弘历带入无法追悔美好时光,让美好成为弘历只可追忆无法共享的一枕黄粱。把美好当成回忆,似乎成了人类聊以自慰的精神食粮,哪如珍惜当下,让对美好的追求不再沉重、惨痛,让美好与我们随时相望,让美好成为人人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