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论善恶

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的观点。而人之初,性本善却出自王应麟的《三字经》,原文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而我经过长的时间思考,觉得荀子的观点与我的思考不谋而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从而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的社会制度,法律,习俗等等都是抑制人性的恶而制定的,我们都认为,一项能激发人性恶的制度是不好的制度,这是被很多历史事件都证明过。比如,古代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奴役压迫贫民,通常被认为这是恶的制度和行为。

然而,最近读叔本华,又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善恶是人的本质规定,善的人本质就是善的,恶的人本质就是恶的。这本质也称之为性格,而且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教育只能改变或提高人的认知,并不能改变人的本质或者性格。

善良的人,能在别人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具有同一性,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感同身受,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同情”。但是性格恶的人,是在别人身上看不到另一个自己的,所以对于别人的痛苦,他没有感同身受。相反,他因为别人的痛苦而快乐。

叔本华对于善恶的表达。让我大开眼界,这样一种哲学解释相比于孔子和荀子来讲,格局大的多。

站在叔本华的角度,人是存在善恶之分的。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叔本华这样的一种分析,至少不会使人陷入人性本善的天真,也不会使人陷入人性本恶的绝望。这么一种角度很奇怪,我在想是不是这中间还存在着一种人,时善时恶,没有本质规定的这么一种人。

如果没有中间这么一种人,作为本质规定了的善恶个体来讲,一定会出现天真和绝望两种现象,也容易走入任何一种极端。

因此,对于人性是善恶是人的本质规定,我持怀疑态度。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恶人,做尽各种坏事,如果他知道这是自己的命,命中注定他一定只会做坏事。

而这个社会对于做坏事是唾弃的,是封杀的,那这个人是否也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因为不管是坏人还是好人,生而为人就会多多少少有点自我意识的。这点自我意识足够对自己形成一定的表象。

现在,我得出自己的猜测,因为只能是猜测,我没有论据证明我的观点。我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是存在偏颇。同时,人的善恶并不是人的本质规定,而是一个动态的现象,关键在于促使人的意识产生的动因。

动因产生的意识是同一性的,那就会发生善良的行为;动因产生的意识是利己的,那有可能会发生恶的行为,也可能不会发生恶的行为。也许还存在第三种动因,但我的思维已经到了极限,触不可及了。

在没有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之前,我估计都要经历这样摇摆不定了,但愿这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至于能不能够得着真相,只能看自己的造化了。因此,我坚持我的悲观,终极真相只存在于人死亡的一瞬间里。都说造化弄人,就让它弄一弄,又如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