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生于三十年代的平凡的农村家庭妇女,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是至少从追求婚姻自由这一点上,她就超越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妇女。当时外公要将她嫁给一个当时颇有点地位的人,她说后来这个人在县城的法院工作,可是她不愿意,因为她看中了下村的一个年轻人,那个年轻人的父亲在他少年时就被抓丁去当兵一直没回来,母亲又改嫁别人,年轻人一个人撑起家庭重担,照顾家里的姐姐妹妹及弟弟,当时家里一穷二白。但是母亲就是看中了年轻人的勤劳和朴实,执意要嫁给他,家里人都不同意,结果母亲自己就直接跑过来和年轻人过日子了,那一年母亲21岁,年轻人18岁,这个年轻人就是我的父亲。
后来父亲和母亲回忆说,当时母亲来时,家里什么也没有,一间破房子,米缸里的米见底,但是母亲和父亲两个起早贪晚,一点点艰难维持这个家,五六十年代遇上整个国家大饥荒,到处都缺粮少油,孩子营养缺乏,母亲一生共生了七个孩子,最后留下的只有三个女儿,四个孩子夭折时,母亲的眼泪都快流干了,但是没办法,日子还是要坚强面对。在我印象中,母亲一直是个乐观和坚强的人,父亲当时跟随村生产队长年在外面做事,家里都是母亲一人操持。没有男人在家,家里又没有儿子,有些农村人就喜欢欺侮你,隔壁的女人三天两头欺侮我家,一吵架就会嘲笑母亲没有儿子,但是母亲从没有怕过,总是狠狠的回击回去,所以一般人也是轻易欺不了她的。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我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欺负我们也不要怕,一般人都是欺软怕硬,只要你坚强点,别人就不敢欺你。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我生活中,以至于后来上大学、工作,走南闯北,都成了我的护身符。
母亲的心又是极度善良的。当奶奶改嫁那边的男人死后,母亲和父亲就将奶奶接回来,但是奶奶是一个刻薄的女人,经常骂母亲,母亲也是听着,很少回嘴。有一次奶奶跑走,母亲又去将她接回,我至今还记得母亲背着小脚的奶奶的画面,在村子前面,母亲将奶奶背在背上,一面走奶奶一面骂,母亲的泪水一路洒但硬是没有停下,一直背回到家里。奶奶年老生病几年卧病在床,是母亲一手照顾,天天送饭送水到床前。后来我大点,我也经常给奶奶送饭,总听奶奶冤枉母亲,她的菜里不加油,我就不明白了,一个锅里炒出来的菜,一边有油一边没油是怎么出来的,但是母亲从不辩解,照常伺候。母亲这个善良的品质对待外人也是如此,每次来村里要饭的乞丐母亲必定是会给人家一些的。村里无论是谁家有事找她,她从来不推辞,所以在村里她的好人缘是公认的,即便是她后来老了,嫁到村里来的一些年轻媳妇也很喜欢她。
母亲四十岁才生的我,所以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已经是中年妇女,我不知道母亲年轻时是什么样子,但是据母亲自己说,她年轻时也喜欢打扮的,那时队里的唱歌采茶戏她都是其中的一员,连打腰鼓也会。仅有的衣服总是要穿得利利落落,这一点从后来年老时也体现出来了,我给母亲买衣服时,定是要挑了又挑的,那种太老气的衣服她必定是不喜欢的。前几年家里流行戴耳环,我寄钱让父亲到县城去给她买了一对金耳环,又买了一对银手镯,母亲很是喜欢,天天戴着。去年她去世时,我们姐妹说这些东西就让母亲带着去吧。我认为母亲喜欢这些东西不是媚俗,恰恰反映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母亲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也带给了她一生的幸福,在我小时候,父亲和母亲也并非不吵架,偶尔也会吵,两人互不相让,但仅是口齿之争而已,两人从没动过手。吵过就算,从不过夜。父亲母亲年老时,这种相依为命的幸福就体现得更多。去世前十年,母亲身体就不太好了,冠心病长年要吃药,医院住院部是长客,有轻度的老年痴呆,所以这十年来都是父亲照顾她,每天早上起来帮她找了衣服,穿不上的要帮她穿好,水倒好,吃的药分好拿到手上,鞋带没系好都要弯下来帮她系上。父亲经常说,母亲跟着他年轻时吃苦了,现在是他还她的。这十年来,两人寸步不离,父亲连生病住院都要牵挂母亲。所以去年父亲突然生病去世后,母亲也拒绝吃饭,喂她的饭,她含在嘴里,趁人一不注意,就吐到床缝里边,每餐都是又哄又劝,才能勉强吃点。撑了两个月,母亲也去了。我知道,这两个月,母亲心里是苦的和痛的,儿女的爱,怎样也抵不了六十四年相依为命的父亲重要。如今,两人终于又长眠在一起了。
自母亲去世后,我总是无时无刻不想念母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我不在她身边,她终于没有等到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回来就急着去见父亲了,这成了我心头最懊悔的事情。父亲去世时,久久不能闭眼,我知道他是放不下母亲,我曾承诺,一定要好好照顾母亲,无奈工作生活相隔千里,不能终日守护床前,终成遗憾。有时会想,如果换作我是母亲,纵然千里,她也必定是会想方设法来照顾我的,如此一想,悔恨更深,也终于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