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宣影
我有一个嗜好,就是爱书。家中有珍藏价值的书籍,被我视为“最爱和珍宝”。宁肯借钱也不愿借书与人,即便是亲戚朋友借阅,我也会叮嘱:看完一定要还。看完不还者,我会耿耿于怀,下次不再借。看到路边的书摊儿,总愿停下开,翻翻看看。抱一摞回家,是常有的事儿。更可笑的是,十几年前看到书摊儿上有一本《汪国真作品集》,毅然买下,回家捧读。丈夫笑我说:“这是十七、八岁的小年轻人看的,你都快四十了,还装嫩!”唉——,我真的很庆幸自己不老。如今,年已半百,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一切都沉淀为我的财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朋友介绍说《冰鉴》这本书很好,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我跑到新华书店,如获至宝。曾国藩善于洞悉部下心理,精于驭人之术。不过,凡是都有例外,他在识人用人问题上,也有大栽跟头的时候。他与几个幕僚煮酒论英雄,问道:“我与李鸿章、彭玉麟相比,孰高孰低?”一人开腔:“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不料突然卡壳。这时一年轻人插嘴道:“曾公仁德,人不忍欺!”曾国藩口上说不敢当,心里早已一片灿烂。之后破格提拔这个年轻人出任扬州盐运使。年轻人得到如此肥缺,花天酒地不说,大演“妻妾成群”,后有携公款潜逃。曾国藩长叹道:“唉,我一向慧眼识才,没想到这回栽在一个毛头小子手上。”
读《胡雪岩》和《司马迁传》,从中都受益不少。
我读书不多,只能说开卷有益。
读什么书,关乎一个人生命的状态和品质。
2012年我有幸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此便开启了我学习圣贤文化的长途之旅。从童蒙读物到《学庸论语》,从《朱子家训》到《孝经》十八章,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五千言,佛教文化之博大精深。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凡四训》中,“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句话曾经给了我深刻的人生启迪。四年来,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破解了很多疑惑,找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知道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终使我的人生观得以改写。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财富多少;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我深深地感到:学,然后知不足。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知之甚微,做的很是不够。
读诵一部经典就相当于与一位圣人对话。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一些光辉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读一部经典胜过十本杂书。人生大智慧,尽在经典中。
我经常走进“学而时习之”微信群。里面充盈者满满的正能量。每天早晚课都有老师们的朗朗书声。我聆听龙潜老师讲《论语》,樊建东、崔聪勇老师诵读《素问》和《三略》。恰逢正读《笠翁对韵》,随手写下:“龙潜终得跃,至圣重归还”,“黄公天书今又在,真人原为读书来”,简单的几句话,得到了讲堂老师的赞许。这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无私地奉献着,无时无刻不在纯洁者我们的社会。
在我青春的梦想里,总希望有一个朋友与我一起谈理想,谈人生……直到学了传统文化我才明白,原来我曾经苦苦寻觅的“朋友”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
有人说,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真的是。品读着圣贤的智慧,伴随者优美的古琴乐曲,记下自己的点滴感悟。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21世纪属于中国。不远的将来,一个叫“中国”的名字必将在世界的舞台上独树一帜,独占鳌头。
2017年的春天悄然而至,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这个春天吧!拥抱这个文化自信的春天吧!!
2017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