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肃酒泉 马少军
和奶奶一样,爷爷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当时就进祖坟,也是在外面寄埋了三年。迁坟那天,也正是爷爷的三年祭日,大伯他们老弟兄四个商量着做些准备,给爷爷好好烧个三年纸。
记得当年给奶奶烧三年纸时,爷爷说奶奶忙碌了一辈子,也穷困了一辈子,从来就没有个闲暇的功夫歇缓几天,也没吃上过一口舒心饭,嘱咐大家在三年祭期时好好烧一场纸,以弥补我们大家对奶奶的亏欠。爸爸他们弟兄四个人一商量,就决定给奶奶烧一套纸火。那时候好像没有现成的纸火可买,于是只好自己去做。当时就决定跟奶奶做两匹大马,两个伙夫,两个侍女,四个金银斗,四个大花圈。
奶奶的祭期是正月初十,而一进腊月,我们全家人都忙活上了。爸爸手最巧,由他来指导我们大家该怎么做。两匹马倒还好做,用竹子扎了骨架,外面包几层素纸,再用颜料涂画一番,也就做好了。比较难做的是那伙夫和侍女。爸爸找来土块,用小刀旋出人头的模样,再用废报纸一层一层糊起来,直到糊出一个很厚的壳,等这个壳干燥以后,掏出里面的土,糊上素纸,描画上眉眼嘴鼻,安装在竹子扎成的骨架上。记得爸爸给侍女描了长眉,点了红唇,穿了古装,有了婀娜妩媚的感觉,给伙夫穿上长衫,戴上礼帽,留了胡子,围着围巾,浅浅地笑着,像民国时候的知识分子。金银斗像是北方秧歌里面的大伞,里面摆满了金银箔纸做的元宝,而我们一帮小孩都跟着父亲学会了用筷子、用手卷做各种瓣形的纸花,那几个大花圈基本都是我们小孩子做成的。
就这些活,我们全家人整整做了一个腊月,当把这一整套纸火摆放在奶奶的灵前时引火点燃时,我们都哭了。这菲薄的祭品,怎么能表达我们对奶奶的思念呢。
这次给爷爷烧纸,就买了三套现成的,打算顺带看给太爷太奶奶烧一套,给奶奶烧一套,给爷爷烧一套,而且几天前就请人杀鸡宰羊,罗酒备料,准备好好招应亲戚友朋和乡亲乡党,以弥补前两年纸期的简略和疏漏,并请来了吹响,以示隆重。
吹响一大早就来了,一帮人先进了上房,在供桌前给爷爷奠了茶酒,烧了纸烛,便马上在西厢房的拉擔台子上摆开了阵势。他们有人架起爆鼓,挂好金锣,咚锵咚锵地敲打起来,有人拿出马勺大的紫铜唢呐,鼓起腮帮子,哇呜哇呜地吹起来。强烈的节奏,悲凉而沧桑的调子,立马从我们这个农家四合院升腾起来。
也叫来了阴阳何先生。何先生的父亲老何先生是个极为健谈而幽默的老阴阳。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我现在只能记起个大概。那时候村里人害病,从来不知道问医吃药,而是叫来老何先生,在自家屋里支上供桌,摆好各路神仙的牌位以及香表纸钱奠茶祭酒,让老何先生敲锣打鼓地念上半夜的经。等念完一通经文,老先生照例会坐在炕上喝茶吃馍讲笑话,逗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而让人奇怪的是,那睡在炕上的病人的病情也会有些好转。当然,如果病真的治不好了,老何先生也会发出病危通知,并提供看坟埋葬烧纸念经等一条龙服务。他去世以后,便把这门祖传的手艺连同一箱子经书传给了他的大儿子。但那时候,村里人好像已经也不大请阴阳先生来念经治病了,而是到卫生院抓几片片药吃。但如果谁家里去世了老人,还是要请阴阳先生来搭盘划坟,择时埋葬。
据何先生回忆说,老何先生去世的时候,还给他说过,马家的阴庄(就是祖先的坟院),一直是他给照看的,也还顺当。这就让我想起了爷爷曾经珍藏的一个红色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爷爷说这叫“坟帖”,是当年划定这个坟院时请先生写的,以后家里每次有老人去世,都要依着帖子上的仪规进祖坟。其时我已大致能认些字,就看到坟帖上对我们家此后几辈人有关运数以及人口情况的预测,比如说以后某一辈可能要出双胞胎,某一辈一个什么属相的人可能要飞黄腾达等等。而让人奇怪的是,奶奶去世不久,三婶就给我们生了两个双胞胎妹妹。
随着悲凉的乐曲声在山间回响,那天来了好多人,连爷爷在黑爷社的好多故旧都打听着来了。每来一伙人,便奏一段新乐,开一桌酒席。由于来客很多,事先备好的六只羊,还没够吃,又杀了两只作为补充。
迁坟的仪式是中午举行的。打开封土以后,那大红绸子写成的丈二铭旌就软软地搭在棺木上,上面写的“硕德望故显考马公讳应龙一生育子成才和待亲邻谦和处世德善誉里千古荣归之铭旌”三十六个大字墨迹灿然如新。揭去铭旌以后,大伙惊奇地发现棺木的外面,簇生出一层一层的像灵芝一样的白木花。当启开棺木时,连见多识广的何先生连连称奇,不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见过好的,没见过这么好的,没见过这么好的!便顺手把一碗准备要洒入棺木的白酒,倒在了外面。大伙凑近一看,发现棺木的内壁挤满了白灵芝,而爷爷盖的大红缎子被面上,满满地长出一层雪白的绒毛,如仙云缭绕,衬托着爷爷蜡黄的脸,就像熟睡了一样安详。
何先生发了文,化了纸,便从棺木里系好并引出一条红色丝绳,而爷爷的魂魄,将沿着这条红丝带进入祖坟,和分别了三十多年的奶奶相见,和疼他爱他思念他的父母相见,从此,他们一家人可以长相厮守了。
大伯他们给老坟院里的每个封土上都重新培了土,心里觉得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想见爷爷,也只有在梦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