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
在一个社群里,一个同学说自己又写了英文自我介绍,感觉需要群里英文厉害的人帮忙修饰一下,接下来一个同学的意见给了我别的启发。
那个同学说,现在不适合写自我介绍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这种英文自我介绍应用场景被挤压了,实用性不强。建议是给自己像个标签,他说可以参考他给自己的标签:「得到」app推广大使,有需要订阅的可以找他。
去参考他的标签,发现大概格式如下:
姓名:
城市:
电话:
职业:
公众号:
标签:(你擅长的,在做的事情,或者你的作品)
其他:(他罗列的是他简书还有知识星球,我也理解为“作品”)
爱好:
愿帮助大家:(我能为你做什么)
愿得大家帮助:(我需要什么)
再仔细去看之后,我想就这些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发现这样的自我介绍太重要了。确实如他说的,即使你写一个5分钟,一分钟的自我介绍,也会被挤压,不如就这样的标签呈现有效。
这里我想要反思自己的有:我一个开始就见到过不只一个同学是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为什么不去多想一想,也给自己写一写?让别人了解你呢?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不愿意打开自己,也和我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有关,总觉得自己需要再努力,现在还不够好,没有自己的作品,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给自己标签。
但如果我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就已经是自欺欺人了。
再来说说我所见证的这个同学的成长。
受这个同学影响,我最近开始认真对待得到,一开始对得到的焦虑和偏见都没有了。我还明白了一点,去足够多的输入,早晚会有用。比如跟着去学习一些新的理念,跟着那些大师的观点去看世界,慢慢我们就能自己独立看世界。
他给自己的定位,还有付诸行动的那些做法,都给我启发。
或许局外人看起来是套路也好,但他走的很踏实。我现在还反思的是,自己太固步自封了,那些踏实的输入一定会有用,不要怀疑自己的努力,只不过走的慢一点,我们以为那是他们的套路,打法。其实那些背后长年默默的输入,深入独立的思考,才是别人理直气壮用套路的从容踏实。
这是我学来的,比如,他也观察走在前面的人写什么,他说微信公众号,要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简明扼要的教程,是他给自己的公众号的定位。我自己最近也在想这些,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执拗可能都是错的。比如,在简书写,明明知道如果可以写很打动人的情感故事,可能是个好的写作方向,可还没有试试,我就先否定不要写,真想找个人把我叫醒。
说完了这个同学的故事,接下来还想说另外一些想法。
也是关于定位的,我觉得眼下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一方面了。如果是有事情推着你走,可能真没有多少时间去想情绪。
我不能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特别是写作方向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什么呢?看自己幼儿园的写作水平,感慨归感慨,但也不能不往前走,对吧?
问了一个执行力很强,效率也很赞的同学,他的答案是,只有一件事。我在怀疑否定自己努力意义的时候,一想到只留一件事,就更迷茫,但我不会就此止步的。
除了自己思考,我也在找朋友们给我意见。有时候,别人可能比我们更了解自己,这也是最近两天听刘嘉的心理学课学来的,因为自己看自己往往会有聚光灯效应。
最近的写作可能都是来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如果对你也有用,是我最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