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宵节,还是家乡的传统风俗最能体现“闹”元宵。
民间传说中把元宵称为"汤圆",是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甘肃人又把过元宵节叫做"过十五",那么,甘肃各地过元宵的风俗还有哪些?
在甘肃,每年的正月十五除了举办各样灯会外,还增加了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传统社火内容。但是各市区也有不同的一些特色风俗。
兰州正月十六跨火堆
过去,兰州市郊区县广大农村,在正月十六晚上有跨火堆的风俗。
每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堆起草堆,一般是五堆或七堆不等。然后逐个点燃,草堆即可变为熊熊燃烧的火堆。全家人按辈分的大小、年岁的长幼按顺序从火堆上跨过去,也有跨两三遍的。直到熊熊烈火慢慢熄灭为止。跨火堆时,只要自家人一一跨过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也会参加进来。
跨火堆是春节的最后一项活动相传,火堆燃起的熊熊烈火,不仅能驱走恶魔,除病疗疴,而且还能迎来新一年中幸福和睦和健康。
酒泉传统社火--地蹦子
在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
一支地蹦子社火队由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有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它的跳法分为大小二十个阵,是靠布阵来跳的。
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对神灵祈求的、对官府褒贬期望的;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悦心情的;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的;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
甘南舟曲:"迎婆婆"
在甘南舟曲县城大街小巷,每隔几米,就写一道彩门,道道彩门上面又以长杆铺架,把各彩门连接起来,彩门上束扎着松枝翠柏,其间悬挂着五光十色的彩灯,门两楹镶贴对联,整个小城松棚连翠,灯火辉煌,姹紫嫣红,是一座不夜城。
舟曲元宵节还有更热闹的一处戏,即"十九迎婆婆"。
"婆婆"即舟曲县城四街两关各寺庙里供奉的十六位"九天圣母子孙娘娘"。传说正月十九这天,子孙娘娘要出巡散福,迎"婆婆"即是迎接子孙娘娘来赐福。是夜,各寺庙的群众把盛装的"婆婆"神像用轿抬于隆庙山与其他"婆婆"汇合,然后,十六位"婆婆"的轿子由本村人拥戴着按名次、道路排列,依次缓缓下隍庙山进城。进城后,家家门前陈香案、供品,每迎一位"婆婆",其家必然放鞭炮火花几串,并敬轿夫烟酒,以示虔诚迎道。十六位出巡散福的"婆婆"各自由乐队开道,随后是童男童女和手持各种器具的仪仗队,很是威风。此活动一直进行到凌晨三时半,天将亮时,"婆婆"们便被招到各自的寺庙,重又盘坐莲花台上。至此,舟曲的元宵节方告结束。
甘南临潭:万人扯绳
在甘肃临潭县,每逢元宵佳节都要举行传统的扯绳活动。"万人扯绳"已经成为当地春节期间最为壮观的一项民俗活动了。
"万人扯绳"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汉、回、藏民族,参加人数达八万余人,其场面之壮观,令人赞叹不已。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三晚九局,临潭县万人扯绳活动中的扯绳总长1808米,总重约8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