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母是上海人,确切地说当时属于江苏宝山县地界,后来才被划入上海辖区。先辈是在吴淞口务农的农户,到了爷爷这辈,爷爷成为了一名铁路机修工人。
我的父亲出生于1934年,有一位哥哥,两位姐姐,还有一位小弟弟。
抗战爆发后,吴淞口被轰炸得满目疮痍,爷爷奶奶带着两儿两女往武汉方向躲避战事,我的父亲当时才两岁多,而父亲刚出生没多久的弟弟在逃难途中夭折了。回到上海后,爷爷继续在铁路工作,可惜一次修理火车头时爷爷不幸从高高的车头跌落受伤,不久就伤重去逝了。而奶奶也因为悲伤和生活压力,也在不久后就病逝。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的大伯父、大嬢嬢、小嬢嬢和年仅六岁的父亲寄养在叔叔和婶婶家里,没多久,我的大伯父、大嬢嬢、小嬢嬢则早早辍学去工厂当学徒工了,而我的父亲因为学习成绩颇佳,一直读到高中毕业。父亲高中毕业的时候恰逢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而父亲也因为经历了战火中痛失的家园和亲人们,再加上不想让叔叔婶婶微薄的收入继续供自己读书,父亲选择了参军入伍,在1951年成为了一名中国解放军,编入华东第三炮兵部队。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江苏无锡人。外公的先辈以读书人进京赶考为主,但数得上的也就是秀才,并且到了外祖父这一辈,家底已经基本很薄了。外婆的先辈主要经营陶瓷作坊,外婆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婆读了九年私塾,后来成了陶瓷作坊老板娘,家底颇丰。外婆嫁给了外公家,外公家姓孙,据说在无锡也曾是大户人家,但后辈很多不思进取甚至染上鸦片,使得家底也日渐耗尽。
抗战爆发前,外公在苏州谋得一份会计的工作,外婆在家照顾孩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的战事吃紧,苏州自然难逃日军轰炸。外婆当时已经怀了我母亲,但危难时刻还是决定乘船往西边走躲避日军的铁蹄。小时候常常听外婆说的是当时一家老小买好了船票登船后不久,在身后的另一艘船就被炸沉了,外婆说如果当时大家都在后面那条船上,也就看不到现在的日子了。
1938年外公外婆带着我的小舅、我大姨还有未出生的我母亲上船离开苏州,已成年的长子、长女没有跟着去。外公外婆他们先是到了汉口,后续的旅程外婆担心半途生产影响大家行程,因此,外婆端着大桶的水楼上楼下地走,硬是逼着早产了我母亲。母亲出生在7月夏季,外婆外公抵达四川的时候正值每年的洪水,租住的房子总是被淹至二楼,而外婆常常在屋顶等洪水退后,再回到潮湿的屋内,因此,外婆落下了严重的腰疾,需要靠止疼药物才能缓解,所以常常用鸦片来止疼,也是因为鸦片的副作用,之后外婆就一直抽烟直到90岁离世。
外公外婆最终到了重庆落脚,外公也谋了一份工作,但收入非常微薄,三年后我的小姨出生了,六口人的生活是艰苦的。听我大姨讲,好在当时在旅途中认识了一位教官,在重庆帮忙联络了我小舅和我大姨能够去到免费的保育院,也是减轻了生活的负担,而且小舅和大姨都没有耽误学业。后来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姨也都在重庆上学。
解放后,外公外婆又从重庆回到了苏州。外婆的大女儿因为染病,在外婆回来前就去世了,外婆的长子已成家立业,大姨那个时候考入了重庆建筑学院攻读建筑专业,小舅则辞去了工作报名参加了朝鲜志愿军,并于1953年奔赴朝鲜战场,我的母亲和小姨则留在苏州继续读书,一家人虽不都在一起,但也都安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