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孩子游野泳导致悲剧频发。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在河边安装了“防溺水人脸识别智能系统”从源头上防范这一问题。对此,有网友质疑称,该举措是否能够真正防住孩子游野泳。据悉,现在只在两个水域试点安装,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让我们有条件通过技术手段防范儿童溺水,据平顶山市教育局方面透露,该系统在发现有人进入危险水域后,能够在发出警告的同时抓拍到人像,与数据库中的学生人像进行比对,一旦匹配成功就能报出孩子的名字,并将抓拍图片和孩子的位置发送给家长和老师。
该系统科技感满满,若有效性得到验证并在一定范围推广,无疑将会对及时发现问题,保障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譬如:其一,覆盖范围有限。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所谓“危险水域”其实有很多,而人脸识别系统所能涉及的毕竟十分有限,难以穷尽。其二,覆盖人群有限。当下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和中小学生,而对未录入系统数据库的广大社会人士的防溺水并无半点补益。其三,系统仅从“防堵”的维度出发,注重及时发现问题而对安全教育、事前防范则无能为力。
鉴于这种天然缺陷,平顶山教育局新鲜出炉的“人脸识别”防孩子野泳溺水系统,对保障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客观上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用,但从更大视角考量,欲借此就“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并不现实。
那么,怎样才算更为合理、科学的做法呢?笔者以为,光有人脸识别之类的硬件建设是不够的,更要多管齐下、软硬并举、长短期结合,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教育工作不可或缺。不仅教育系统,社会各方面力量均应切实负起责任,有效联动,密切协作,既注重采用、完善类似“人脸识别”之类的技术措施,更要坚持“疏堵结合”,本着“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包括中小学生在内、广泛存在的野泳溺亡现象在内的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如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综合以上,正如平日我们强调的那样,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安全意识全面加强了,才是解决安全问题(包含但不限于野泳溺水)的根本之策。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不宜对眼下这个听上去时髦的“人脸识别”系统过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