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吴王孙权率军入驻巢湖口,号称十万大军,直指合肥新城。又派陆逊、诸葛瑾统率一万余人进入江夏、沔口,指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淮阴。
六月,满宠想要率领各路大军救援新城,殄夷将军田豫说:“敌人倾巢出动,大举进攻,不是为图小利,而是打算以新城为钓饵,引诱我大军前来。应当听任他们攻打新城,挫伤其锐气,而不应该现在去和他们争锋。等他们攻城攻不下来,士气就一定懈怠了,敌军懈怠之后,我们再出击,可以大胜。如果他们看出来我们以逸待劳之计,他们一定就不会攻城,自己就撤退了。如果我们此时进兵,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当时曹魏在东方的军队轮番休假,满宠上表,请求调动中军,并召回正在休假的将士,集中军力后再出战。
散骑常侍刘邵在朝议时说:“敌军新到,心专气锐,满宠兵少,又在本土作战,如果进击,一定不能制服敌人。满宠请求等待援军,这没有错。我认为,可以先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作为先头部队出发,造成先声夺人的震撼形势。骑兵到了合肥,疏散队列,多布旌旗,多擂战鼓,在城下展示兵力,然后带领部队从敌人背后出现,占其退路,扼其粮道。敌人听说我大军前来,骑兵截断了后路,必定震惊而逃,不战自破。”
明帝曹叡采纳了这一建议。
满宠想要转移新城守军,引敌人到寿春,曹叡不同意,说:“从前汉武帝派遣部队占据略阳,终于攻破隗嚣。先帝(曹操和曹丕)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敌军来,就击破他于这三城之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就算孙权攻打新城,他也攻不下来。现在,下令诸将坚守,朕将御驾亲征。恐怕等我到达的时候,孙权已经撤走了吧!”
于是,派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兵二万人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敕令司马懿说:“只管坚壁据守,以挫其锋,他想进攻也没法进攻,想决战也不能决战,时间一长,粮食就吃尽了,周边地区也抢不到粮食,他就只能撤退。他撤退,你就追击,这是全胜之道。”
秋,七月,皇帝曹叡御龙舟东征。
[点评]
曹叡还是蛮有军事头脑的:首先,他采纳刘邵出动先头部队的建议(后来起到奇兵恫吓作用);其次,他对前线指挥官满宠的计划批驳,其分析是准确的;最后告诉司马懿采用疲敌策略,后来司马懿拖死诸葛亮,原来是曹叡的战略决策。
满宠招募壮士焚烧吴国攻城的器械,射死孙权的侄子孙泰。吴军官兵很多都染上疾病。明帝曹叡离吴国驻地数百里时,迷惑敌人的先遣军已先行到达。孙权开始认为明帝不会亲征,听到大军已到,于是撤走,孙韶也退兵。
陆逊派亲信韩扁送信给孙权,被魏军巡逻队生擒。诸葛瑾听到消息,十分畏惧,写信给陆逊说:“主公已经撤军回去,敌军俘得韩扁,会完全知道我们的虚实,而且河水已干,应当火速撤军。”陆逊未回答,正在催促部众种菜、种豆,和部将下棋射箭为戏同平常一样。诸葛瑾说:“陆逊足智多谋,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亲自来见陆逊。
陆逊说:“敌人知道我们主公已经回去,他们无所顾虑,专心对付我们,并且已经把守要害之处,就等我们撤退,他就截击。而我军将士军心摇动,正应当自定以安军心,施设变术,然后才能行动。如果我也马上撤退,敌人一定认为我军害怕了,他进逼攻击,我军必败。”
于是私下与诸葛瑾订下计谋,命令诸葛瑾督领船队,陆逊出动全部兵马以示向襄阳进击,魏兵素来忌惮陆逊威名,急忙撤还赶赴襄阳城。诸葛瑾率舟船前来接应,陆逊从容整顿部伍,大张声势,步行前往江边登船,魏军不敢进逼。陆逊、诸葛瑾舰队抵达白围,声称要上岸打猎,秘密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攻打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千余人而还。
[点评]
读三国历史,发现东吴离开水路就不会打仗。无论赤壁之战还是夷陵之战,东吴的胜利都是依托于长江。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一看法:夷陵之战不是火烧陆地连营吗?但是,要知道,陆逊是利用长江的长度,依靠战船登陆上岸的,刘备的连营都驻扎在江边。后来,离开水路的战斗,东吴和曹魏作战,几乎是不堪一击,几次北伐挑衅,都是骚扰性质,一接触就逃回,这次也是如此,哪有血性的战斗啊!
当然,这次不排除是在演戏,因为诸葛亮和孙权有约,两家同时攻打曹魏,而孙权并不想动真格的,只是给蜀国做个样子罢了。
陆逊还是具有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的大将风范。迄今为止,他还没有真正吃过败仗。
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难解,明帝车驾可以向西临幸长安。明帝说:“孙权一走,诸葛亮胆破,大军足以制胜,朕无忧矣!”于是进军至寿春,记录诸将功劳,分别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