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说得特别好,叫做 “ 不撞南墙不回头” 。
说的是有些人行为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与其相近的描述,还有“ 一条路走到黑” “ 不到黄河心不死 ” “ 不见棺材不落泪 ” 。
这些人往往听不进身边所有人的忠言规劝,往往一意孤行,任性而为,不碰得头破血流,是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就此而至。
然而,至于这种人撞了南墙以后,究竟是否回头了呢,谚语并没有说过,可是它用的文字修辞是“不... 不... ” ,根据负负得正的推理逻辑,大多数人应该是最终回头了吧。
可是,现实生活中,“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的人,却是不少的,虽然,从年少记事开始,从父辈、到如今身边师友成群, “ 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句话已经很多年萦绕在耳边。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按所有事情的走向,最终你得到的只有两个结果:对(成功),错(失败)。尽管有时候,我们只有50%或低于50%的胜算可能,但依然孤注一掷,因为潜意识在告诉我们,
“ 那只是他们的经验主义,而此刻,做这件事情的人,是我,我这样做,一定是对的。”
结果,覆水难收。
你认识南墙吗?我已经撞了好几年。
< 2 >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婚前的三年里做了七次流产手术,因为,男朋友不喜欢那些安全措施,她爱他,爱的人只有他。
因为身体的疼痛,也曾想过,如果下一次再怀孕了,他应该就不会让自己受这些疼痛,应该就会向他求婚了吧,一次次内心的自我妥协,七次流产手术之后,最终,他并没有娶她,她失去了爱的人,也失去了未来再要孩子的可能。
三年里,身边亲友一直劝说,让她离开他,因为只有真正爱你的男人,他们心里只有疼惜,怎么会一次次的把你推向冰冷的手术室。
所有的人都懂,唯独就她不懂。
“ 本以为自己会像以前一样大哭一场,可是心疼到一定程度时,所有器官都跟着麻木了,从来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听所有人的指引建议,固执的伤害自己一次又一次,痛过之后再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的,可今天再也找不到安慰自己的勇气了。”
< 3 >
有一段时间股市特别疯狂的时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的家人,都身“献”股市。这种痴迷的程度,让我有点瞠目结舌的同时,也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身边很多用心规劝我炒股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太多的热情看在了眼里,有一些人还干脆辞职不工作,索性在家全职玩起了股票,天天告诉我大盘再涨。
然而事事终如我所料,所有的投机行为,就像赌博一样,“大赌”几乎永远都是输。
期间,股市阵乱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补仓” “满仓”,一直规劝过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结果,还是有那么多人直到现在都无法全身而退。
有的赔了全部积蓄,有的欠下了外债,有的打算挣得盆满钵满结婚的人也最终输得一无所有包括爱人。
“ 不撞南墙不回头,活得自己都想给自己两巴掌。”
< 4 >
“不撞南墙不回头”往往跟“沉没成本效应”相挂钩,也许,这也是我找到得最合理的解释:
不管是用力追逐一段感情,还是长期求寻一个目标,很多人都会像是一头栽进去一般无法自拔,也根本不能从旁人的劝导中回头,只有等到最后的致命一击才能够停下来。他们即便是理性上认识到坚持下去不合适,依然难以舍弃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者还有金钱,以避免即刻的损失带来的负性情绪,从而一味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坚持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倾注越多,放手越难。比如你想换一份工作,或结束一段糟糕的恋情,但你没有这么做,你在不满意的同时仍然继续着,仅仅是因为你有意识地算计了为之付出的成本,一旦放弃,这些过去的成本投资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种损失也必会让你的负性情绪爆棚。
Barry Schwartz在《决策的悖论》中举了一个研究实例来说明沉没成本是怎样影响人做决定的。一家戏剧演出公司向观众提供戏剧季票订阅服务。买票的人被暗中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买到的是全价票,另一组是打折票。然后研究者通过追踪调查买票者在这个季度看演出的频率。结果发现买全票的人看戏的频率远高于买特价票的人。这可能是因为对全票买家来说,不去看演出要损失更大,也会让人感到更后悔,他们比折扣票买家会更心痛已经花了的票钱。如果我们从展望将来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应该选择的是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更开心更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在演出当天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今天究竟出门看戏剧好呢,还是宅在家里打Dota好呢?”
< 5 >
教会你走路的人,没告诉你会摔倒。
劝你喝药的人,总是跟你说药不苦。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尝试过,才知道痛、懂得苦。
你认识南墙吗?
如果认识,请你告诉他,以后,我再也不会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