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情绪的转移,是信息的传递,是感觉的互动。
这个时代人与人的沟通,基本靠网上聊天,不管用什么社交工具,除了语音就是文字。但用文字沟通,就不要只顾自己的习惯,想用什么字符语句就用什么了。有些朋友慢慢不和你说话了,可能你打死都不知道原因。其实你往往死在——
一、感叹号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感叹号。有些人聊天时每句话都用感叹号,看到这些对话我都想跳起来,感觉脑袋要爆炸,人马上要疯了。对能说上话的小辈就建议他们不要总用,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只能绕道,还者是视而可见。
冷静下来,我想是不是我有问题啊。我上网一搜,无论是贴吧,还是天涯,还是豆瓣,还是知乎,都有大量的人在讨论(更准确地说是讨厌)感叹号。
感叹号,被发明出来是干什么的?上过小学初中的人都知道吧——“表达强烈的感情,命令,呼吁等。” 适当的使用,可以突出作者的情感高潮,更好地领会作者思想状态。如果只是要向人描述一个事实,叙述一个故事,每句话都用感叹号,真得会让你的话看起来一股傻气喷薄而出……有网友说“难道每一句话都要喊着说吗?沟通基本靠吼?我是看到这样的文字时,心里就烦得不行……试着想象有人每天在你耳边喊着说每一个字……真是崩溃……”
有网友说Q里有个曾经的同事,不是很熟,他说话是没有其他标点的,全感叹号。会这样蹭出来,叫我的名字:某某!然后聊天:你在干嘛!有空出来聚一下!你总是宅在家里,对身心健康都不好的!!!你不是累,你是不开心!!出来大家玩玩散心!!!工作都是这样的!!!
虽然这样,你又不能给他提意见。一网友曾委婉地给感叹号提了个意见,说:“你好像很喜欢用感叹号啊……”结果他立刻得到回答:“是啊!你也发现了!我故意的!觉得这样好!你喜欢吧!有个性吧!”让他无语凝噎,把下半句话都咽回去了。
说真,用感叹号只是你的一个习惯,但对于我们来说,真的会觉得神经很累,看到满屏的感叹号,会觉得触目惊心,想死的心都有了。
二、谢谢
谢谢本来是一个很美好的词。在美国,说“谢谢”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而在我们中国,有时候“谢谢”说多了,就会让人明显觉得有距离感。记得《大西洋月刊》有一篇文章,说在印度也有不太说“谢谢”的风俗。“在印度,当你谢谢别人的时候,他们——尤其当他们是你的长辈、亲戚或者密友的时候——会觉得破坏了你们的亲密或者造成了拘谨和本不应该有的距离”。
比如今年的大雨,我对你类似说“出门注意安全”、“开车要小心一点”,你回我“谢谢关心”、“感谢关照”,我都不知道下一句说什么了,会觉得我的关心有点多余。其实有比“谢谢”更好的回答。比如,“我会的”、“你对我真好”、“到家(单位)会告诉你的”……
不说谢谢,并不等于中国人就没有礼貌。现实中,中国人就很好说“请”。比如在老北京炸酱面馆吃碗面,吆喝一声“姑娘,酱油!”,会比细声细语说一声“姑娘,请经给我们拿些酱油来”地道,吃好离开,听到那一声“慢走您呐”,肯定比“请慢走”好听。
以前还听说一个女孩对一个不喜欢的追求者,凡话都回“谢谢”,就让他偃旗息鼓了。
如果你真想表明立场,委婉地拒绝,那说多说一些“谢谢”吧!
三、呵呵
“呵呵”原指笑或微笑和开心的笑,也表示自己开心,是笑声的拟声词。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它有时表示敷衍,或者表示赞同,或者表示好笑,或者表示无奈,或者表示同情,有时也表示不想再聊下去,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感受,甚至于是无奈哀伤。
现在都知道有句调侃叫“聊天止于呵呵”,很多人对“呵呵”较为反感,觉得是在被敷衍、嘲讽、无语等意思,甚至被衍生出来表示一种人身攻击方式。表面上的笑脸回应暗地里往往是不屑甚至咒骂,女神的呵呵更是让屌丝们痛苦万分。
记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有人以《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为题撰写论文,用数万言来论述网聊中的“呵呵”的独特意义与功能。既然“呵呵”需要用论文才能说清楚,使用时让人琢磨不透,含义褒贬不一,那我们最好就不要去招惹“呵呵”了,免得让我们的友谊止于“呵呵”。
四、哦
在网调的最令人讨厌的聊天用语中,“哦”摘得榜首,没想到吧!
网友西瓜说,“一个‘哦’字,我有话讲都没话讲了。”
网友想我的夜:“'哦',我看到这些我就想骂人。”
一个“哦”字曾经引发了一场分手。据说网友“叶呆呆”和男友是异地恋,叶呆呆想去看男友,网聊时男友只回了一个“哦”,导致二人大吵一架,闹到分手。调查显示,“哦”是网友选出的“网聊最反感词汇”,有网友戏谑,“哦”的杀伤力高于“呵呵”。
根据网友调查显示,“哈哈”最不招人讨厌,只有5%的人不喜欢。排名倒数第二的是“嗯”,只有9%的人不喜欢。57%的人都选择了“哦”,可见这轻如鸿毛的一字,令多少人深恶痛绝。
最后,敬告各位亲朋聊友,聊天远离这四个,保你幸福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