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一个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孩子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母爱而造成心灵上的匮乏与缺憾;第二个原因是父亲经常不在家,没办法给孩子更好的启迪与影响;第三个原因是当孩子犯下某个错误的时候,没有得到家长及时的纠正与调整。其实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叫小婷,小婷这个女孩子在学习上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专注,上课总习惯开小差,或者在底下动来动去、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喜欢逃避,做事虎头蛇尾,也不喜欢动脑思考问题,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开始就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已经三年级了,这三年时间里我也是想各种办法帮她纠正,可惜的是收到的效果不明显。
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那么努力的想帮她改变这些坏习惯那么难呢?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还是我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小婷这个孩子一直都是反反复复,老师该用的方法都用了,有时也是尽量地去表扬她、肯定她,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一肯定她,她就坐得端端正正的,可是保证不到6分钟她就坚持不下去了,只要我的眼神一离开她的视线,她马上在下面开始动起来。即使她坐好了,看似在听课,实际上是心不在焉的。
后来也找她来聊了好久,她知道她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对,知道上课夯东西是最不可取的,她知道错了,但是她却又做不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于是我开始去寻找她的家庭背景,通过与孩子聊天以及跟家长聊天,才得知孩子在刚上小学时被寄养在叔叔家里,跟着叔叔、奶奶一起生活,每个周末父母来接一次回家,直到这个学期,小婷的父母又把孩子转到了午托当中去,而且是全托,也就是说每周的5天时间是在午托当中度过,周末了妈妈才过来把孩子接回家。
在孩子成长的这几年里,父母几乎都是缺席的。有句话说的好:“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而是还原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把亲子关系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陪伴。陪伴的背后蕴含着孩子的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安全感、信赖感、被爱感、幸福感。从人性角度来看小婷的最基本心理需求,她的父母并没有给到她。而且对于三年级的小婷来说,她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她的父母就把她交给了别人,别人用她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对孩子是否有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甚至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父母又不在身边,那么问题就很难解决,孩子最终可能收到更大的心理伤害。
小婷的妈妈在电话里头一直跟我强调的是工作忙、每天接送回农村需要20分钟,很远不方便,在学校附近没有房子,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我想她的话不应该成为不陪孩子的障碍。当时我听她这么说时,我的心就在想:你每天接孩子回家需要20分钟就觉得很远,那我每天跑回柳州40公里,一个来回80公里,而且从不间断,就算打雷下雨都是如此,我都不觉得远,为什么呀?那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陪伴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啊。
她总强调自己很爱孩子,有空的时候孩子都是跟在身边,一边说自己有多爱孩子,一边做着不爱孩子的事情。想想你的孩子在一张冰冷陌生的小床上孤零零躺着,她恐惧、失落,总是失望地挂着眼泪睡去,想想错过亲子时光此生将永不再来,这就是爱孩子吗?孩子没有安全感、信任感、幸福感,她还有心思学习吗?我想显然是不会的。是的,正是这样,孩子的问题就显现了,父母不重视,那么带来将是一辈子遗憾的事,用一生的时间都弥补不了的伤害。这种伤害有些父母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看到。
所以,我要说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人在心在,而不是人在心不在,甚者人不在心不在,那将是可悲的。所谓的忙,其实都只是借口而已。爱孩子就请给予她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