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手印实修心髓》雪漠 著
四川某地有个传说:有两个修行人,修持虽精进,但因没有菩提心,死后成为恶鬼。其中一个专修念诵,一个念诵的同时兼观想防护轮,后来有人降魔时,只修念诵的那个只是乱逃,而另一个则将自己所住的山洞也观入防护轮中,但见遍山大火,咒力不能近,可见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而有正见的修行人,修至较高层次,也可能出魔障,观修防护轮有成就的,魔是不能近身的。一些上师开示,在中阴身阶段,若能观好防护,对解脱更有极大的益处。
我对防护轮的理解不仅仅是金刚火帐,而更理解为出离心。有的观修仪轨中除金刚火帐外,还有骷髅护轮,表无常出离;莲花护轮,表清净无染。所以,那金刚火帐即有驱魔护身之意,又有出离心之喻。身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染尘念,不染俗事,不为世间八风所动,专一精修佛法,是最好的防护轮。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僧侣,想即身成就,就到帕钦寺去绕行礼拜。主持说:“你绕行礼拜当然好,可是修习正法最要紧。”那人听了,便不舍昼夜,苦学经论。某日,主持又说:“学经论当然好,但修习正法远胜于学经。”僧人便精进禅定。不久,主持却说:“禅定虽然好,但修习正法远胜于禅定。”僧人疑惑,问何为正法?主持道:“放下所有的执著。”
真正的防护轮是远离执著。
凉州人老说:“进了菜籽地,就要染黄衣。”红尘如染缸,凡有染者,很难清净。心不清净,虽身处关房一生,亦不过是关内凡夫;身若清净,虽居污垢之地,亦无异于色究竟天。古时禅者有言:“安禅不需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信然。但对于初修之人,宜常观护轮,常居静处,常念无常。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亦有相应的要求:
贪爱亲方如水沸,嗔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远恶境故惑渐灭,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所以我说,除密修仪轨上所说的防护轮外,还有一种有效的防护轮是出离心。
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强调要放弃对现世的贪执:古希腊宗教认为肉体仅仅是坟墓;佛陀将红尘世界喻为火宅,欲要解脱,须先出离;伊斯兰教则将世界喻为将要被收割或变成稻草的植物;印度教却将世界看成幻影。西方更有个形象的比喻:“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盖房子。”其目的,便是为了破除人的贪执。
古时候,修行人必须要远离家乡,其离开家乡的路程,或一年,或数月,至少也要三四天。身居家乡,对亲人,易生贪着,易执著于俗务;对仇家,则瞋心炽燃,难以止息;更要追求世间法的圆满,或成为子女的牛马。久而久之,痴蒙心光,无法取舍,解脱二字,遂成空谈。
有出离之心后,还要有出离之行。要尽可能地安居静处,远离都市喧嚣,远离恶境,多亲近善知识。环境可以成全人,也可以毁人。我的家乡,因无寺院,村人痴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辄以闲谈为乐,一茬茬的人死了,一茬茬的人又在当混世虫,别说修证,连佛字也很少听。我有心授一善法,却屡屡被人讥为迷信。在那儿,黑发于不知不觉,已成银丝,岁月空耗,而无有醒觉,殊为可惜,但亦无奈。我以前回家看望父母,竟也于不知不觉间染上混的恶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思修证,不念精进,转瞬间,便虚度数年数月。幸而我有觉心,一生怠意,便赶紧离开,回到我家中佛堂之内。因环境极静,一家人皆是上师弟子,每日以修证为乐,少有骚扰,不敢生丝毫惰心。可见环境之重要。
为了能更好地闻思修,我更在乡间置一佛堂,勿令人知,每觉世法有染着时,便久居静处,远离世法,以修行为食,读佛经,行佛事,思维轮回过患,道业方有长进。
出离有二,一是身出离,二是心出离。有前者,才可能有后者,有后者,前者才有意义。应思维诸行无常,世间圆满,终会残缺;长住亲友,总要分离;所聚财物,终归消散。名如过眼烟云,利如水中浮沫,身如东逝之水,命如风中之烛。一切所现,终归空寂,并无实义。只有放下万缘,方可证得真如。
故我将出离心视为金刚防护轮,每日修持,均发大心誓转,从真义看,想来不谬。